轉發收藏這10部高質量紀錄片,假期和孩子一起看遍最美“中國... “青杏園林煮酒香,佳人初試薄羅裳?!?立夏將至,萬物生長。假期已至,正是佳期。 教育小新為您整理10部高分紀錄片,不用長途跋涉,讓孩子的視野抵達世界上最美的角落。五一假期不妨與孩子一起,在光影中看遍最...
聚焦理想教育 2022年北京家庭教育主題培育實踐啟動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陳明)4月22日,由北京市婦聯、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關工委主辦,北京出版集團父母必讀雜志社、少年科學畫報雜志社、融數中心承辦的“理想,一起向未來”2022年北京家庭教育主題...
【教育圓桌派】為青少年撐起“安全保護傘” 安全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也越來越受到家長們的重視。如何營造安全、有序的校園和家庭環境,共同筑起青少年安全教育的防線,提高中小學生安全意識和能力,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話題。今天是第27個...
【教育圓桌派】專家學者為家長支招:如何讓你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主持人: 《中國民族教育》記者 吳紹芬 本期嘉賓: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民族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 ?? 李莉娟 今日積極心理學療法倡導者、國際積極心理治療師?? John Sutton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合作處副處長、...近年來,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部出臺了系列措施。2022年2月8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發布,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圓桌派】專家學者來支招:讓“雙減”更明白,幫家長解焦慮 自去年“雙減”政策推行以來,學生閑暇時間增多,與家長接觸時間變長,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今年兩會,“雙減”下的家庭教育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之一。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
天津一中學啟動“幸?;尃I”,助力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徐德明)“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天津市寶坻區第十中學啟動了“幸?;尃I”,并開展首次集體實踐活動。 據了解,“幸?;尃I”是寶坻十中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踐行學校幸福...
【教育圓桌派】給家長的閱讀修煉手冊——家長如何與孩子共讀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這是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連續第九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家庭閱讀作為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家長重視和社會關注。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
2023年元旦,河南省鄭州市一位家長因孩子學習認真、考試成績好而給予一項特殊獎勵:“給他60秒,在超市隨便買!”愛吃且單純的孩子很開心,享受了一次快樂的消費。結賬時只花了不到300...
編者按 自2022年1月1日至今,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已經正式施行一年了。一年來,促進法被用來規范、約束、指導家長行為,維護兒童權...
編者按 自2022年1月1日至今,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已經正式施行一年了。一年來,促進法被用來規范、約束、指導家長行為,維護兒童權...
編者按 自2022年1月1日至今,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已經正式施行一年了。一年來,促進法被用來規范、約束、指導家長行為,維護兒童權...
編者按 自2022年1月1日至今,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已經正式施行一年了。一年來,促進法被用來規范、約束、指導家長行為,維護兒童權...
在持續的疫情挑戰中走過的2022年,家庭教育的發展特別值得記?。菏状?、首部、首個、首份、首例……“首”成為2022年家庭教育的關鍵字。有開創之功的“首”字背后,是萬事開頭、是突破舊...
■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師生談 家庭是孩子成長中最踏實最堅韌的人生起跳板,孩子將從這里邁開他人生的第一步,立人、立言、立德、立志,他的肉體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在這里得以成長。...
為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地,充分發揮學校在家校協同育人中的主陣地作用,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通過調查了解家長和學生需求,做好課后服務設計,把放學后的管理“空檔期”轉變為學生綜合...
本報訊 12月17日—18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籌)主辦、北京師范大學與首都師范大學共同承辦的“第三屆全國高校家庭教育學科建設研討會”召開。此次會議主題為“...
■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 師生談 良好家風首先體現在家庭主要成員的思想觀念、態度和行動上,其次是要有家庭共同遵守的規則。家庭規則雖然大多數沒有文字記載和要求,但身教、言傳的...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