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全方位賦能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1-10 作者:牛啟壽 劉少勛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加之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城鄉教育結構正在發生改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也要應對新的形勢作出主動、積極的應對。

      鄉村教師隊伍群體已發生較大變化

      從規模上看,區域內鄉村教師占比正在逐年下降,且有由多數變為少數的趨勢。以甘肅省平涼市為例,2012年,平涼市中小學幼兒園共有在校學生40萬人,其中城區在校學生4.5萬人,農村在校學生35.5萬人。共有教職工2.7萬名,其中城區教師2900名,占教師總數的11%;農村教師2.4萬名,占教師總數的89%。2022年,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共有在校學生33.35萬名,其中城區在校學生19.71萬名,農村在校學生13.64萬名。共有教職工3.2萬名,其中城區教師1.52萬名,占教師總數的48%;農村教師1.68萬名,占教師總數的52%。

      10年來,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在校學生減少約7萬名,城區在校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數量占比由12%增加到59個百分點,增幅達47%;農村在校學生數占比由88%降低到41%,降幅達47個百分點。城區學校教師占比由11%增加到48%,增幅達37個百分點;農村學校教師占比由89%減少到52%,降幅達37個百分點。城鄉教師比例基本達到了1∶1。隨著更多的學生進城上學,鄉村教師的數量還將進一步減少。

      從結構上看,鄉村教師由清一色的師范生變為非師范類畢業生占大多數。2000年以前,鄉村教師主要依靠省內師范院校畢業生分配,尤其以地方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生補充為主;2000年之后,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其他高等學校共同參與的教師教育體系逐步形成。伴隨著高校擴招和教師教育體系的改革,具有教師資格的高校畢業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加上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探索多年的教師招考制度開始實施。地方上逐步取消了師范生分配制度,代之以“凡進必考”,逐步形成了“中央特崗教師計劃”、“甘肅省一萬名”、省市縣“三支一扶計劃”、“西部計劃”等補充渠道,這些教師后來統稱為“項目人員”,成為鄉村教師補充的主要途徑。由于教師補充渠道的多元化,加之西部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比較狹窄,大量非師范畢業生取得了教師資格,并從事鄉村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平涼市現有中小學教師中非師范類畢業教師有6768名,占中小學教師總數的21%;其中在農村學校任教的5698名,占到非師范類畢業生的84%。

      從地理上看,鄉村教師由本土化慢慢變為縣城化。30年前,鄉村學校的教師群體以師范畢業生和民辦教師群體為主,師范生畢業后一般會被分配到離家較近的地方教書,民辦教師絕大多數都是本鄉本村的教師。教師的本土化使他們和鄉村社會有一種天然的聯系。隨著時代的發展,臨時代課人員的退出和教師準入制度的改變,教師考錄后由當地教育局統一分配,鄉村教師主體不再來自本鄉本土。另外,青年教師結婚之后,在城區購房應該是一個標配,一般是白天在學校教書,下午放學就開車回縣城。雖然國家大力發展鄉村教育,鄉村教師的各種補貼也在穩步提升,但相對于城區,鄉村教師的工作、生活環境等仍然艱苦,年輕教師的婚戀等存在許多具體問題,崗位吸引力不強,一些教師并不安心從教,教師隊伍的整體穩定性較弱。普遍“離土”使鄉村教師對鄉村風土人情了解較少,參與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不夠。

      鄉村教師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關鍵性作用

      在教育公平實現過程中,鄉村教師起“托底”作用。黨的二十大強調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特別是“兩基”攻堅和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目標的順利實現,鄉村孩子“有學上”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人民群眾對“上好學”的愿望更加迫切。這就要求大幅提升鄉村教師隊伍整體水平,讓每個孩子都平等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努力增進廣大農村家庭的福祉。作為欠發達地區,受地理條件所限,平涼市尚有100人以下農村小規模學校426所,在校學生1.7萬名,其中留守兒童7077名。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中,這些孩子的家庭是“貧中之貧”“艱中之艱”,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這些家庭才剛剛擺脫貧困,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中,他們依然是“重中之重”。要實現穩定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根本在于讓這些孩子平等接受優質教育。除了農村小規模學校,加上鄉鎮中心小學、鄉鎮初中等教育層次,平涼市還有1.6萬名鄉村教師堅守在這些偏遠、艱苦的鄉村地區,擔負著13萬名鄉村青少年兒童的教書育人重任。這些鄉村教師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在黃土高原的深山大溝,不計名利、甘于清貧,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用愛心和智慧點亮鄉村孩子的心靈,從而把鄉村教育最沉重“底部”托了起來,對實現城鄉教育公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教育高質量發展中,鄉村教師起“先試”作用。鑒于鄉村學校規模越來越小、學生越來越少的實際,平涼市崇信縣率先實驗農村小規模學校小班化教學試點項目,使農村小學變得“小而美”“小而優”;涇川縣開展“學區走教”,有效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音體美、信息技術等課程開設不齊、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華亭市在“撤點并?!贝蟊尘跋麓竽懺圏c新復式教學,為鄉村學校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子,作為國家基礎教育成果在甘肅省推廣。平涼市整體上實施初中滲透職業教育項目,曾作為國家教育精準扶貧示范區先行先試,助推了脫貧攻堅和教育高質量發展。這些年來,一些在城鎮大規模學校難以實施的教育教學實驗項目,在鄉村學校往往很快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如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的勞動教育,鄉村學校比城鎮學校自然條件優越,鄉村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顯著高于城鎮學校教師。

      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鄉村教師起“引領”作用。在鄉村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過去傳統中的教師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德高望重,影響和引領著鄉村社會的道德風貌;他們飽讀詩書,為鄉民子弟傳道授業解惑;他們通情達理,調節和維護著鄉土社會的行為規范。實現鄉村振興,首要因素是人才振興,教育是實現鄉村人才振興、人力資源轉化的基礎工程。鄉村教師致力于培養熱愛鄉村、有鄉土情懷、有志于投身鄉村振興的人才,是鄉村振興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鄉村教師還是鄉風文明的引領者,他們在學校學為人師,在社會行為世范。在一定程度上,鄉村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教育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家庭,轉變家長的觀念,激發內生動力,共同為社區治理、鄉村振興獻計出力。

      多措并舉促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群體的新變化,以及面臨的新挑戰、新任務,都要求我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綜合施策,多向發力,促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

      優化環境,提升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調查結果發現: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較低,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教師職業本身沒有吸引力,而是學校所在的社會空間沒有吸引力。無論是長期在鄉村工作和生活的教師,還是城鎮地區的教師,或是尚未畢業的師范生,大家在整體認知上,都對鄉村特別是艱苦偏遠鄉村的整體生活環境、人文環境持負面看法,這顯著影響了教師到鄉村地區任教的意愿。因此,從教育外部來看,要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鄉村整體環境,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

      政策引導,促進教師縣域內合理流動。義務教育“縣管校聘”改革雖已推動實施,但涉及人權、事權、財權等配套政策未能有效跟進,加之教師退出機制不健全,無法從根本上實現教師資源按需按崗配置調整,城鄉教師流動缺乏一個合理的、對等的雙向流動機制。從教師流動趨向看,大量農村教師首選考進城區,其次想方設法調入郊區;而城區向農村流動數量太少,一般都是下鄉支教。教師交流調整機制不完善,城鄉師資配備失衡成為當前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大“硬傷”。我們認為,解決這一突出問題,首先要持續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在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師”已經成為一個地域概念,不再是身份標簽,誰也不可能在鄉下教一輩子書。要打破教師的城鄉區隔,核心是教師要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要繼續探索教師輪崗交流、下鄉支教、集團化辦學等多種途徑,促進教師在城鄉間、學區間、學校間流動起來,并實現制度化、機制化。其次要實現對編內教師資源的統籌調配。推進義務教育“縣管校聘”改革,讓教育主管部門擁有更多的主動權,促進實現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引導縣域內教師在學區之間、學段之間、城鄉之間合理流動,緩解結構性缺編。同時建立城鄉學校間結對幫扶關系,促進教師雙向互動。農村小規模學??衫^續推行學區走教,開展復式教學,借助教育云平臺資源開展網絡教學等方式解決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

      精準招聘,優化鄉村教師配置結構。在學齡人口入學高峰已過、生源減少的大背景下,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總量不足的時代已經過去?,F在的主要問題是師資力量區域配置不均衡,一些學科出現結構性短缺,主要是鄉村學校的思想政治、音樂、體育、美術、科學、勞動、心理健康等學科教師,特別是小規模學校課程開設困難。農村小學和教學點學生人數少,存在“理論超編”與“實際缺編”現象。因此,我們認為今后可以壓減“三支一扶”等項目,擴大師范類畢業生的補充比例,逐步改變非師范類畢業生在鄉村教師中占比太高的問題。要在逐步消化一些學段、一些學科現有教師總量超配的基礎上,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補充”的原則,充分掌握鄉村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崗位需求,靶向引才、精準招聘,先急后需,形成教師隊伍梯次化配備結構。

      全科培養,改革教師教育課程設置。適應未來社會不確定性的特點,以及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新課標、新課程的要求,在跨學科學習增加的大趨勢下,我們認為應改革教師教育體系,變傳統的分科培養為學科融合培養,特別是對鄉村教師要求一專多能,更要實施全科培養。解決鄉村教育中生師比超標而音、體、美、信息技術、科學、心理健康教師長期短缺難題,從根本上還得靠全科教師來補充。應建立高等學校、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教師培養機制,大力實施國家優師、地方優師、省級公費師范生培養計劃,通過定向委托培養、在職教師轉崗培訓等多種方式,為鄉村學校特別是農村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培養補充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勝任多門學科教學的教師隊伍。

      提高待遇,健全“留人”機制。這些年,國家實施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教師周轉房項目以及職稱評聘傾斜政策,在穩定鄉村教師隊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要不斷提高教師工資福利待遇,持續改善工作生活條件。同時,還要創造政策條件,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專業發展。在教育教學成果評獎、各級骨干教師評選等各項活動中,注重照顧、傾斜一線鄉村教師。

      (作者牛啟壽系甘肅省平涼市政協原副主席,劉少勛系甘肅省平涼市教育局干部)(《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