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在實現教育現代化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尤其是推進鄉村振興踏上新征程之際,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對貴州省黔西市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進行調查與分析,具體闡述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和意義,為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供相應策略參考。
區域內學生及教師隊伍現狀分析
黔西市地處貴州省西北部,距省會貴陽78公里,共有學校(園)565所,其中城鎮學校274所,占48.5%;鄉村291所,占51.5%。鄉村學生人數占學生總數的21.5%。這些年,隨著黔西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城鎮化進程加快帶來的變化,學校則涌現出“城滿、鄉弱、村空”的現象。
黔西市現有教師9743人,其中鄉村教師2219人,占比22.78%;鄉村教師占比明顯遠低于城鎮,但這些在全市占比低的教師卻肩負著鄉村教育振興的時代使命。全市共有研究生以上學歷(學位)教師21人,全在城鎮學校;共有本科以上學歷教師7234人,其中1677人在鄉村學校,占鄉村教師總數的75.57%;共有正高級職稱教師9人,全在城區學校;共有副高級職稱教師891人,其中176人在鄉村學校,占鄉村教師總數的7.93%;共有一級職稱教師4372人,其中1169人在鄉村學校,占鄉村教師總數的52.68%。鄉村教師的學歷結構與職稱結構均不夠合理,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鄉村教師學歷結構和專業技術職級。黔西市鄉村教師年齡結構也不盡合理,39歲以下青年教師居多,而老年教師又比城區學校占比高。
區域內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困難
家校溝通難度大,教師工作熱情銳減。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加速及市場經濟的影響,在鄉村務農投入成本高,大量鄉村家長熱衷于打工。父母外出打工便將孩子交由老人監管,他們對孩子的關注度低,導致家庭生活代溝大,缺乏應有的溝通和教育;家校配合教育難度大,多次溝通效果不好,甚至沒有任何收效后,鄉村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工作激情銳減。還有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大多也交由老人監管,不但給孩子造成極大心理傷害,也為家校教育的配合帶來極大困難,為鄉村教師教育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老齡化現象凸顯。一是學科結構失調。受現有教師編制的限制,很多鄉村學校教師數量不足,任教學科與所學專業不對口,在鄉村義務教育階段,除語文、數學學科外,其他學科的教師專業化程度較低,尤其缺乏專業化的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科學等學科教師。二是教師年齡結構、性別結構不合理。鄉村學校的教師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不少學校多為附近村寨從事鄉村教育多年的老教師。如甘棠鎮共有專任教師190人,55周歲以上的教師36人,50—55周歲的教師35人,占全鎮教師的37.37%。近年來,年輕教師大多通過招聘考試到鄉村任教,鄉村教師面臨的教學環境、生活條件等都與年輕教師的追求差異較大,因此,往往工作幾年,便想方設法考調到城關學?;蜻x擇辭職,尤其是年輕女教師選擇離開鄉村的比例更大,鄉村學校無形中成了他們的跳板。也因此導致不少鄉村學校教師老齡化問題突出,男女教師比例失調,造成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難以按照新時代教育要求開展。
教學點網狀分散,教師負擔過重。教學點分散,班額小,雜事多,學校超編與缺編問題并存和實質缺編導致教師工作負擔重。加之教師結構單一,學科教學專業化無法滿足,如不采取措施作全市范圍的動態調整,不少非專業教師就得上英語、美術、體育與健康、音樂課等,對學生的指導缺乏專業化。由于師資力量不足,極大地限制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生源又會流失,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教師在教學時逐漸缺乏積極性,缺乏榮譽感。
教師專業素養不高,職業認同感偏低。由于鄉村學校老教師(特別是民轉公教師)專業素養不高,教學觀念落后,多學科教學能力弱。新招聘的年輕教師大部分是經過好幾年“努力”才考進教師行業的,本身功底不太扎實、教學業務水平不高,同時因鄉村學校教學環境相對較差,這些年輕教師不甘心扎根鄉村教育,不安心從教,不愿意主動學習以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及教育教學水平。同時,比較重視教育的鄉村家庭,大多會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去教育環境更好的縣城讀書。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平臺相對較少,專業自信程度不足,使得鄉村教師對于教師職業的認同感偏低。
區域內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推進策略
黔西市始終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根本工作,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與時代脈搏共振,緊緊圍繞新發展理念示范區建設工作要求,從以下幾方面積極探索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之路。
培育鄉村教師愛鄉熱情,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黔西文化底蘊厚重,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觀音洞古人類遺址是中國南方人類始祖的發祥地,素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觀音洞”之稱。這里有凝聚著明代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夫人歷史功績的“龍場九驛”古驛道,有寄托明代大儒王陽明“天下無不可教化之人”哲思的古象祠,是在清史上留下廉潔美名的兵部尚書李世杰的故里,還有留下血染風采的鴨池河戰斗遺址等紅色遺跡,而這些厚重的文化均在生態環境越來越優美的鄉村。近年來,黔西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緊緊抓住黔西市域內厚重的文化底蘊,通過組織鄉村教師重走長征路,走進古驛道、古象祠、李世杰故里等開展研學旅行,較好地培育了鄉村教師熱愛鄉村教育的情感,增強了鄉村教師職業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很大程度上推進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根植深厚鄉村親情,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在黨和政府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好形勢下,在黔西市委、市政府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吸引優秀有為青年返鄉創業的大環境下,教育系統積極組織鄉村教師配合當地黨委和政府進行宣傳。近年來,外出打工的不少有為青年返鄉開辦種植場、養殖場,許多學生家長也選擇回鄉共同創業或者就近就業,并將在外地就讀的孩子接回家鄉就讀,得以兼顧監管孩子教育孩子,也讓鄉村教師與家長溝通交流更加順暢,家校合作教育更加有效。鄉村教師也在參加宣傳活動中感受到返鄉創業青年的聰慧和熱情,感受到“百姓富、生態美”的農村新氣象、新格局,潛移默化中根植熱愛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厚情懷,進而奮發努力,堅定了為鄉村教育作出應有貢獻的信念和決心。通過黨委、政府、教育系統、社會的通力合作,積極營造了美好鄉村教育氛圍,切實為鄉村學校留住了優秀教師,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切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近年來,黔西市全力用好用活《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政策,切實保障教師工資待遇,按時足額發放教師工資和教師績效工資;嚴格執行《黔西縣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鄉鎮工作補貼的實施方案》,按照200元、260元、320元、380元的標準,根據教師所在鄉鎮工作的年限予以兌現鄉鎮工作補貼;嚴格執行《貴州省教育廳省財政廳關于對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給予生活補助的通知》,按照300元、400元、500元的標準,根據學校的邊遠程度予以兌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還為鄉村學校教師修建周轉房,保證每位教師在任教學校至少擁有一套30平方米的周轉房,并用心用情給予政策支持,幫助兩地分居的夫妻教師調到同一鄉鎮或同一學校任教,切實解決鄉村教師尤其是家住外鄉鎮或城區教師的后顧之憂。為鄉村學校留住優秀教師提供切實保障,進一步推進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多渠道補充鄉村教師,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鑒于黔西市教學點較多,黔西市教育科技局會商編委等部門,在核定的編制總額內,采取師生比、班師比、課時比、工作量比等相結合的辦法,合理定編。按照班額、生源等情況統籌分配各學校教職工編制,實行動態調整編制,并深入實施“特崗計劃”,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近三年共招聘特崗教師350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教育人才106名。同時,實施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讓城鎮學科富余學校教師到相應學科緊缺鄉村學校交流輪崗,對交流輪崗到鄉村學校的優秀教師按照省、市補助標準給予鄉村補貼,并給予一定獎勵。2022年,就有747名教師參加輪崗交流。由于感受到鄉風民俗的淳樸、鄉村環境的優美、鄉村教育的改變,部分輪崗交流教師交流期滿仍選擇繼續交流輪崗。通過動態調整及多渠道補充,很大程度上幫助鄉村學校解決了教師結構性缺編及部分學科無教師任教的難題,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合理構建教科研平臺,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針對鄉村教師執教縣級優質課、示范課等相比城鎮教師機會極少,甚而部分鄉村教師從未登上過優質課、示范課的講臺,黔西市教育科技局研究制定了《黔西市中小學(幼兒園)優質課、示范課、觀摩課及學術講座執教人推評標準》,由各鄉鎮根據教師師德師風、工作業績等進行綜合考評,推薦優秀教師參加全市優質課、示范課等的執教,為農村教師、老年教師、工作突出教師提供執教機會及評職稱晉級平臺。同時,構建“市—鄉(鎮)—?!比壗炭蒲芯W絡研究平臺,以線上+線下形式鼓勵鄉村教師積極參與到新的教育理念、課程標準、教材等教育教學研究中來;給予政策傾斜,鼓勵和指導鄉村教師積極申報或參與省、市、縣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徹底改變了以往鄉村教師對課題研究望而生畏、不敢申報或參與的局面。不少鄉村教師還在課題研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幸福,增強了鄉村教師的獲得感和榮譽感,有力推進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強化鄉村教師專業培訓,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針對鄉村學校老年教師偏多,教育觀念較為落后,難以理解新的教育理念,不能使用新教育媒體,以及新招聘“特崗教師”專業素養不高的現實,黔西市近年來一直堅持對老教師尤其是鄉村學校老教師開展新理念、新技術、新教法的全員集中培訓,讓老教師通過培訓更新認識,理解并掌握教育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教法,既增進了老教師間的溝通交流,也增強了老教師改變自我與時俱進的思想。堅持利用暑假對新招聘“特崗教師”開展入職前通識培訓,讓新入職教師通過培訓提升自身素養,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鄉村。時代的車輪滾滾前行,如何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學校任教,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步伐,還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
[作者黃啟貴系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教育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孫昕系黔西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楊軍系黔西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研員](《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