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智,教育斷窮根”,教育是幫助民族地區人民從根本上脫離貧困的方法。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概念,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貧困類型采用不同的扶貧工作方式,加快貧困地區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2015年10月,涼山州正式執行“一村一幼”計劃,即從2016年春季學期起,在大小涼山彝區2586個行政村每村選聘2名學前輔導員,開展學前雙語教學,所需場地設施由涼山州、樂山市和相關縣(區)自行解決。
游戲作為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活動形式?!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要“開展豐富多樣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幼兒體質,提高幼兒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戶外游戲由于其實施場地的特殊性,能夠在空間方面極大地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求,符合幼兒生性好動、探索欲強的特點。為此,筆者以四川省涼山州“一村一幼”某幼教點為例,深入了解幼教點開展戶外游戲活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更深入了解幼教點的發展與困境。
戶外游戲于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
戶外游戲符合幼兒天性發展。探索欲強、好動、模仿能力強、想象力豐富等是幼兒發展的主要特征,戶外游戲的開放性以及多樣性,允許幼兒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幼兒與周圍事物是渾然一體、相互滲透的。同時,由于幼兒大腦神經系統興奮過程強于抑制過程的特點,決定幼兒的行為完全由感覺和沖動支配。戶外游戲能夠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提供靈活多變、新鮮刺激的各類活動,通過積極調動幼兒的口、眼、鼻、舌、手、腦并用去感知和體驗活動的樂趣,從而滿足幼兒好動的需求。
戶外游戲能夠促進幼兒生長發育。戶外游戲最主要的特征為充分調動幼兒的運動積極性,通過手、眼、腦、腳等,提高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促進運動技能的均衡發展,從而促進幼兒的生長發育。例如,幼兒園常見的游戲“一二三木頭人”,雖然游戲內容簡單,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兒童的專注力、控制力、觀察力以及平衡力,當老師發布停止信號時,幼兒需將奔跑的狀態轉化為靜止狀態,盡力控制自己身體各部分,從而保持“木頭人”的狀態,進而培養幼兒控制能力等。適宜的體育活動能夠促進幼兒肌肉和骨骼的發展與健全,戶外的自然環境對幼兒的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戶外游戲促進幼兒心理發展。戶外游戲相比室內游戲,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遵循幼兒的“潛在生命力”,促進幼兒的心理發展。首先,戶外游戲能夠促進幼兒感知覺的發展,如老鷹抓小雞游戲,需要幼兒學會判斷距離、速度快慢等,要求幼兒將自身的聽覺、視覺以及手腳配合能力都進行綜合性控制與判斷。其次,戶外游戲能夠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戶外游戲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更加寬松的社會交往空間。通過與不同類型的人進行交流與合作,幫助幼兒學會交往,促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再其次,戶外游戲能夠培養幼兒的自信與勇敢的心理品質。幼兒是在游戲中快樂地成長和發展的,戶外游戲包含許多探索、創新和冒險的團隊游戲,在游戲過程中不僅能夠帶給幼兒快樂的情緒體驗,更能夠幫助幼兒在游戲中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學會求助和團隊協作等,通過對大膽的幼兒進行合理的表揚以及鼓勵膽小的幼兒進行模仿,提高幼兒的勇敢和自信心。
“一村一幼”幼教點戶外游戲活動存在的問題
戶外場地面積較大,無區域劃分。以筆者所觀察的幼教點為例,該幼教點的選址為村委會閑置房間,場地雖大,但空間布局簡單,無區域劃分,未達到戶外游戲場地的標準水平。幼兒戶外游戲以簡單的追逐游戲或自主活動為主,教師無法根據現有場地和內容帶領幼兒開展更多的游戲與活動;戶外游戲的場地以及設施設備作為戶外游戲活動開展的客觀條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幼兒的游戲體驗,因此合理的戶外游戲場地以及區域劃分是“一村一幼”幼教點開展戶外游戲活動的需要。
戶外小型游戲材料雖多,但利用率低。一是小型游戲材料多,大型游戲材料缺失。幼教點戶外游戲的玩具種類雖多,如有繩子、木馬、手絹等戶外游戲材料,但大型戶外游戲設施幾乎沒有。二是小型材料雖多,但在平時的戶外游戲中利用率并不高。三是由于經費有限,即使能夠投放新的游戲材料,但數量有限,沒辦法做到班級配比和幼兒人均使用上的均衡。
戶外游戲活動單一。幼教點在戶外游戲活動組織形式上多以自由活動游戲為主,輔導員作為安全和秩序的維護者,讓幼兒在室外活動場地里自由開展追逐游戲等,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組織的戶外游戲活動較少;由于幼教點選址導致大型戶外游戲設施的缺乏,在戶外活動內容的選擇上,幼教點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組織幼兒進行“老鷹捉小雞”“一二三木頭人”或者手指游戲等不需要借助太多外在的客觀條件支持的游戲活動,導致戶外游戲活動的內容比較單一,重復率較高,時常出現幼兒不太配合的情況;在戶外游戲活動人數上,由于場地和游戲材料等方面的限制,戶外游戲多以集體游戲為主,單人或雙人等多種人數組織形式的游戲開展次數較少。
戶外游戲中輔導員的指導能力不足。在“一村一幼”計劃啟動時,考慮到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較低、地理位置較遠、交通不便等問題,調低了輔導員的準入門檻,部分“一村一幼”輔導員為“兼職”,即非學前專業或尚未取得教師資格證,抑或只是把輔導員工作當作主業外的副業等情況,多數輔導員并未儲備專業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在進行戶外游戲的時候,輔導員不僅要布置戶外場地的游戲材料,關注游戲的進程,更要注重游戲過程的安全,預防突發事件。在游戲中扮演著組織者、保護者、示范者和游戲的領導者,常常出現指導能力不足的情況。輔導員不能把握好介入的時機。在游戲的開展過程中僅僅是安全保護者的身份,缺乏戶外游戲中的動態觀察力,只有當幼兒主動尋求幫助時輔導員才進行適當的介入,忽略了沒有主動表現但需要輔導員關注的幼兒的情感需求,無法根據幼兒的變化提供及時的介入和幫助。
“一村一幼”幼教點戶外游戲活動的對策
利用幼教點場地優勢,因地制宜創設游戲區域。戶外游戲相比室內游戲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大的活動與空間,游戲的心理氛圍更加輕松,能夠讓幼兒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對游戲材料和內容進行互動和加工,滿足幼兒對于事物的探索欲望。“一村一幼”幼教點可以利用社區或活動室已有的健身器材資源,或學校資源,依托當地的獨特環境,通過申請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打造適宜的玩沙水區、種植區、大型游戲活動區等,根據幼教點的實際情況以及其他物質條件,最大限度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戶外活動區域。
精簡戶外游戲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根據幼教點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或制作適宜的戶外游戲材料,提高戶外材料的實際利用率。通過增強戶外游戲活動對幼兒的吸引力,提高幼兒參與戶外游戲的積極性和興趣。此外,在精簡戶外游戲活動材料的同時,還應從幼教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以幼兒為游戲的主導者、教師為幫助者的理念,充分發揮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考慮幼兒的普遍需求和興趣,在戶外游戲內容和形式的設置上,確保幼兒的游戲權利得到保障,發揮戶外游戲對于幼兒智力、體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多方發力,保障幼兒游戲權利。一要積極與園舍所在地的相關負責人協調,合理規劃幼教點幼兒戶外游戲的場地與時間,確保幼兒的活動場地不受過多非教育因素的干擾,確保戶外游戲時間能夠滿足幼兒日常所需。二要確保幼教點游戲材料與資金來源的穩定。幼教點負責人可以根據輔導員的需求,有計劃地向相關部門申請資金支持,邀請當地幼兒園的資深教師定時指導幼教點戶外游戲的組織與開展。三要對戶外游戲玩具和設施進行定期的維護和更新,組織輔導員做好戶外游戲前的安全防護工作,引導幼兒增強自我防護意識,確保幼兒在戶外游戲中的安全。
加強輔導員專業培訓,提高戶外游戲開展能力。為了提高輔導員開展戶外游戲的能力,提高幼教點戶外游戲質量,應加強輔導員戶外游戲方面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專業意識。第一,要提高輔導員戶外游戲專業知識儲備。教育主管部門應安排合理的培訓內容、形式、頻率等,提升輔導員對于戶外游戲的知識儲備以及認知水平,確保輔導員在日常的戶外游戲開展中做到“有據可依”。第二,要對輔導員的普通話等專業技能進行培訓與提升。一方面,應提高輔導員準入門檻,優先錄用普通話較好的輔導員,對新入職以及在職輔導員開展有計劃的普通話培訓,提升輔導員隊伍整體普通話水平;另一方面,創新培訓形式和內容,豐富輔導員戶外游戲的專業技能。通過下園觀察、邀請專家和資深教師對輔導員開展現場示范等方式,幫助輔導員充實自身戶外游戲的組織能力、領導能力、評價能力等,做到“有技可用”。第三,要建構輔導員在戶外游戲中的專業意識,建構“非主導者”身份,并做好記錄與反饋。首先,在游戲中運用合適的介入方式,確保幼兒的游戲體驗。其次,學會觀察并做好記錄,通過觀察幼兒在戶外游戲不同階段的表現,不同類型幼兒對于同一游戲的態度和處理方法,幼兒處理同伴沖突的方式等,全面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并根據觀察所得合理調整教學方式與方法。再其次,了解多樣評價方法,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作者曾彬系西華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黃瀟蕓系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