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把握好加快新農科建設任務 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

      發布時間:2023-02-13 作者:廖允成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江蘇大學學生走進鎮江市蔬菜研究所蔬菜培植示范基地,在工作人員指導下學習農業知識。石玉成 攝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14個方面提出了推進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為涉農高校如何加快發展步伐,更好地支撐服務農業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意見》精神,并落實到人才培養過程中。

      深刻認識《意見》出臺的時代背景

      《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的出臺,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內在要求與重要舉措。我們應從創新農林人才培養體系、強化人才培養基礎要素、提升農林專業生源質量、夯實人才培養質量保障等方面準確把握文件明確的重點任務,同時從促進新農業發展、新鄉村繁榮、新農民培養和新生態形成四方面精準領會文件描繪的發展愿景,并具體落實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

      《意見》的出臺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現實需要。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新征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高等農林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服從國家發展大邏輯。高等農林教育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成色與建成農業強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密切相關。所以,高等農林院校的創新發展歷程必然是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的重要內容。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社會和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出發,加快推進新農科建設,推動高等農林教育提檔升級,必然為建設農業強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意見》的出臺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新農科建設是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的需要,是加快我國涉農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需要,也是適應與引領現代農業產業新業態的需要。加快新農科建設體現了高等農林教育迫切希望解決發展痼疾的主動自覺,更體現了高等農林教育勇于引領新時代新農科的務實擔當,破解規?;?、擴張化的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教育結構、辦學層次、培養目標、發展定位、課程體系等的同質化問題;破解互聯網、大數據快速發展背景下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之間、農業學科與人文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滯后性問題;破解跨行業、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需求市場中,傳統農科教育模式下學生的人文素養偏于弱化、學科視野較為局限、專業基礎趨于虛化等問題。

      《意見》的出臺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萍际堑谝簧a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強調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四個“新”字,蘊含著要在發展變革中先行一步,深思一層。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引發了農業生產在結構、內容、形式等方面的深刻變革,特別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高等農林教育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走融合發展之路、多元發展之路、協同發展之路。融合、多元、協同意味著多主體、多客體、多途徑、多角度,有助于激發科學技術創新,有助于推動產業技術進步,有助于形成新模式、新業態,有助于形成新領域、新賽道,從而培育壯大新動能,形成發展新優勢,推動高等農林教育從“速度跑”提升到“跨欄跑”。

      《意見》的出臺是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的重要舉措。人才是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大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林人才。加快新農科建設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理論邏輯,堅守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實踐邏輯,牢記農科教育服務“三農”的價值邏輯。在此基礎上,加快新農科建設,就是要堅持特色發展,構建高等農林教育新理念、新體系與新模式;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增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構建多類型農林人才培養體系,為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讓創新型農林人才能夠達到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的標準,讓復合型農林人才能夠適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讓應用型農林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準確把握《意見》明確的重點任務

      《意見》明確要創新農林人才培養體系?!兑庖姟返某雠_體現了部門聯合、職能融合、資源整合的系統思維。包括新農科在內的“四新”建設已進行了多年探索,通過“四新”建設引領高等教育范式變革的主要著力點之一,就是促進學科交叉,加強“四新”一體化融合發展。對于農林高校來說,遇到的發展問題、存在的發展卡點,都是綜合而復雜的,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獨自面對和解決,也不可能在封閉孤立的格局中實現。所以,加快農林高校專業融合、學科融合、行業融合、領域融合,是創新農林人才培養體系的使命和要求。教育創新需要不斷打破學校、學院、學科、專業、課程等不同領域之間的邊界,促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之間的深度融合,讓人才培養的場域從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加速融入社會應用的第三課堂。

      《意見》明確要強化人才培養基礎要素?!兑庖姟分袑θ瞬排囵B的基礎要素建設進行了強化,在專業建設上,強調優化涉農學科專業結構,加快專業的調整、優化、升級與新建;在課程教學改革上,強調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加強實踐類課程建設,推進農林教育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在教材建設管理上,強調打造一批高質量國家規劃教材,開發一批一流核心教材,加快新興涉農專業教材和新形態教材建設;在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上,強調基地的集成優化和綜合性共享;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強調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并特別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明確要求。這些措施是新農科建設行動方案的升級和優化,凸顯了農林高校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初心和使命,是促進新農科建設和高等農林教育提質增效的務實舉措。

      《意見》明確要提升農林專業生源質量?!兑庖姟分刑岢鲆?/span>“著力提升農林專業生源質量”,這體現了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聯動的思想?!兑庖姟访鞔_了提升生源質量的具體措施,要求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優質生源報考涉農專業,強調將生物育種納入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將生物育種、農林智能裝備相關學科專業納入有關專項計劃支持范圍,探索推進涉農專業訂單定向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入學有編、畢業有崗”改革試點,在分配本??粕鷩要勚鷮W金名額時,對以農林專業為主的高校予以適當傾斜等。這些措施全是“真刀真槍”,特別是“入學有編、畢業有崗”措施,涉及教育、農業、人社、地方等不同部門,需要跨界協同,延伸人才培養鏈條。近年來,山西農業大學等部分高校在省內相關部門支持下,實施了公費農科生招生培養試點工作,不僅提升了生源質量,也探索了一條校地協同培育農林人才的新路徑。

      《意見》明確要夯實人才培養質量保障?!兑庖姟访鞔_指出,把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和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成效作為檢驗農林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內容。這個評價包含培養成效和服務成效兩個方面,前者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貫徹落實,后者是強農興農使命職責的回應實踐。與此對應的就是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提出建設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行業行政部門、學術組織和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質量監督體系。強調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為核心的教師評價方式,會倒逼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夯實人才培養質量保障基礎,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探索高等農林教育的創新發展規律,不斷深化學科交叉、產業融合、科教協同,在推動范式變革上主動作為,為扎根中國大地、培養時代新人提供保障。

      精準領會《意見》描繪的發展愿景

      新農科建設促進新農業發展。新農科建設強調聚焦科技前沿、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突出人才培養引導性,推進農林教育供給側改革,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兑庖姟芬笤鰪妼W科專業設置的前瞻性、適應性和針對性,并對“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出了具體要求。隨著創新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機制的不斷完善,高??萍紕撔缕脚_、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作用的發揮,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的不斷加強,農業教育鏈、科技創新鏈一定會發生重塑性改造和疊加性效應,更多的高水平科技成果會支撐起一個具有“多學科交叉、多技術耦合、多領域滲透”特點的新型農業體系,使農業產業鏈得到拓展、農業價值鏈得到提升,真正使新農業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之業、三產融合之業、綠色發展之業,推動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發展。

      新農科建設促進新鄉村繁榮。新農科強調服務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兑庖姟访鞔_要主動對接農村、林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行業產業發展新要求。當前鄉村振興接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強化基層治理機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等都需要持續發力。面向農林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建設,強化產學研協同育人,補齊農林教育實踐短板對涉農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聚焦鄉村振興的各個要素,強化耕讀教育,積極構建和完善耕讀教育體系,大力推進耕讀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突出行業優質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造就一批適應性強、高素質的復合型農林人才,從而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促進城鄉融合、深化農村改革、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讓鄉村真正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之地。

      新農科建設促進新農民培養。新農科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兑庖姟窂娬{要全面加強知農愛農教育,發揮耕讀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綜合性育人功能。加快構建多類型農林人才培養體系,深入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貫穿農林人才培養全課程、全過程,推動教育教學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主動對接農林產業發展要求和鄉村人才振興需要開展系統教育,突出現代農業生產科技知識和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傳授,著力提升學生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培養未來新型職業農民,使學生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具備健康食品和原材料生產者、現代產業經營者、美麗鄉村守護者的能力,未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才能大有可為,成為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新農人。

      新農科建設促進新生態形成。新農科強調生態優先、綠色低碳?!兑庖姟访鞔_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進一步突出了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轉變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建設生活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系統綠色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鄉村。新農科通過發展綠色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的標準化、規?;?、生態化和清潔化生產,治理化肥污染、農藥污染、土壤污染等農業生產的生態問題;通過農業文化遺產地、特色鄉村民居、美麗宜居村莊等鄉村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合理利用,解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旱廁污染等農民生活方面的生態問題,全面改善生態宜居環境;通過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和鄉村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促進鄉村生產生活環境逐步改善,進而促成鄉村新生態。

      (作者廖允成,系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