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非遺”進入高職院校的主要路徑與實施策略

      發布時間:2023-02-15 作者:夏金星 燕玲 周啟鳳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秉h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教育是促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擔當向高職院校保護和傳承非遺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

      2010年起,我國相繼出臺了“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的系列政策法規,包括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中小學開展創建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顒拥耐ㄖ?,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民委辦公廳等印發的《關于公布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的通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等,都明確了職業教育在非遺傳承工作中的責任與義務。

      相應地,各級各類學校也積極開展了非遺傳承實踐,相關研究也逐漸增多。關于高等教育與非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關于高校非遺保護與傳承使命的研究。如沈燕紅從使命擔當、社會和人才培養三個方面論證了地方高校非遺教育傳承的必要性;李想從非遺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和綜合素質的角度,呼吁高校開展非遺教育工作。二是關于高校傳承非遺的模式與路徑研究。陳淑君、劉安定等人提出讓高校圖書館參與到非遺傳承和保護中來;楊帥提出將非遺融入高校教學;高澄明等以浙江傳統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提出傳統音樂與現代高等音樂教育融合發展路徑。三是關于高校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問題和對策研究。陳思琦認為在社會經濟體制不斷轉型、國內外各種思想沖擊的時代背景下,要從傳播形式、傳播媒介、傳播平臺三方面入手,讓青年學生加入非遺傳承與保護的行列中去;劉筱湄以高校美術專業為例,談到高校專業在非遺傳承上面臨的問題,并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提出應對之策。沈略從社會、政府、體制機制和軟硬件條件方面闡述非遺面臨消亡危機的原因,提出從加大宣傳、完善立法與重視人才建設和專家指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入手,保護和傳承非遺??傮w而言,在過去的研究中,在研究對象上對高職院校研究少,在研究內容上更多從高校如何傳承和保護非遺進行探究。本文選取了近20所高職院校為樣本,系統歸納了非遺進入高職院校的主要途徑,并分析其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了相應對策與建議。

      非遺進入高職院校的主要路徑分析

      非遺傳承理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包含三個層面:融入理念文化(精神文化)、融入制度文化與融入環境文化。一是融入校園理念文化。將非遺保護與傳承理念融入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推動“授業”與“育人”相融合,深化校園文化內涵。以學校層面的大非遺文化教育策略,帶動師生主動建立起非遺保護與傳承理念。實踐中,部分高職院校形成了特色的非遺理念,如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臨沂職業學院、湖北科技職業學院等。臨沂職業學院明確了“德技并修”的文化育人目標,以“融入專業、服務發展、鍛造匠心”的非遺文化育人理念為導向,將非遺文化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進行差異化培養,在真實的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文化傳承創新,成效明顯。二是融入校園制度文化。發揮學校的價值和制度引導作用,利用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學校自行制定激勵機制,建立起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規范校園活動秩序和強化師生參與的效果評價與激勵。如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工作室管理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引進制度》《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管理辦法》等制度,來規范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引進和管理。三是融入校園環境文化。環境文化包括實體環境文化和網絡環境文化。充分利用學校的每一面墻、每一條走廊,將非遺作品以圖片、海報等形式實現非遺的常態化宣傳;將雕刻、園藝等非遺技藝運用于樓棟、雕塑、景觀設計,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隨著電子信息產品的普及,特別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線上學習快速普及,高職院校通過校園門戶網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云課程等方式發布有關非遺的短視頻、微故事等,賦予非遺現代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非遺文化認同和自覺保護與傳承非遺的意識與使命感。目前,有些高職院校設有體驗館、展館、博物館、虛擬游覽庫、數字展館等。

      非遺技藝傳承融入課程教學。第一,引進非遺傳承人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和開展研究。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工匠大師開辦講座;聘請其擔任兼職教師、專業帶頭人等,建立大師工作室,組建層級傳承團隊,推行現代學徒制。如天津城市職業學院聘請天津市非遺藝術家、傳承人為工坊客座教授、特聘教師和社團指導教師,直接面對學生口傳心授;依托“津門非遺工坊”開展中華傳統手工技藝項目育人課題研究,提煉總結新時代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津門非遺手工技藝傳承項目的育人經驗。第二,融入課程思政,開發非遺課程。非遺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內涵。在課程中,恰當引用相關內容,有助于課程思政成效的達成。根據區情、校情、學情,充分挖掘地方非遺資源,將非遺整理成系統、規范的教育教學內容,據此開發出校本課程標準、開發多樣化的課程。目前,多所學校采取必修課、選修課的形式,開發線上、線下課程。如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開設了“手工印染與制作”“服裝繡花制版”“扎染”“民間傳統工藝”“剪紙”等課程。第三,開辦非遺專業。非遺具有明顯的區域性、民族性特點,高職院校以現有專業設置和地區非遺資源為基石,根據專業特點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教育滲透點,辦強非遺專業,根據企業需求輸送骨干人才。

      優秀非遺成果轉換融入學生活動。高職院校充分挖掘非遺中優秀文化因子蘊含的道德意蘊、育人價值和人文精神,使非遺與各類學生活動融合。第一,建立非遺相關社團。高職院校聚合擁有相同興趣的學生群體,建立起多種非遺社團。如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書法協會、大學生非遺學社等學生社團,發動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收集各地非遺項目,廣泛開展非遺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加深學生對本地非遺的了解,推動非遺的活態傳承。第二,引導學生參加非遺相關賽事。通過競賽促教、促學,創新“賽教結合”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秉承“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理念,積極帶領學生參與各類比賽,共獲非遺文化相關獎項20余項,這種教學既彰顯了非遺學習的合理性與利好性,也讓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和應用性。第三,讓非遺為“雙創”教育助力。盤活本地非遺資源,將非遺文化與技藝融入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中,打造創新創業團隊,開展各種創業活動和創業項目,實現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如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積極將非遺文化與“雙創”教育融合,在參加第六屆“互聯網+”創新創業比賽中獲福建省職教賽道金獎、福建省“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文化組金獎。通過項目培養了學生將傳統文化技藝與創新創業融合創新的意識,同時也拓展了區域非遺產品市場。

      非遺元素全面融入社會服務。一是融入咨詢服務?;诳茖W研究和調查,深入挖掘地區的文化歷史底蘊,圍繞區域文化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進行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議和意見,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與企業共建非遺研學基地,發揮學校人才智庫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產品研發顧問,參與企業產品設計與開發,實現人才培養、文化傳承與企業發展的三贏。二是融入文化服務。挖掘、整理、創新地方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將圖書資料、博物館等向大眾開放,實現資源共享;開展“送文化下鄉”“送文化進企業”等校外推廣活動,開展開放式培訓,為行業企業、社區、鄉村提供學習的機會與平臺。三是融入脫貧服務?!拜斞健睅头觯焊呗氃盒Ec相關企業合作,如與旅行社、景區等合作售賣非遺手工技藝產品,與劇院等合作進行舞蹈、音樂表演,推動非遺的商品化、產業化,點對點幫扶貧困家庭、有需要的非遺傳承人或其他相關機構?!霸煅健睅头觯赫惺占彝ヘ毨?、殘障人士、失學失業人員,為其提供參與學習和培訓的機會,使其掌握一門非遺技藝;對于極優秀的學習者培養其成為新生代傳承人,通過就業實現脫貧致富。貴州盛華職業學院秉承“公益辦學、教育扶貧”的宗旨,以貴州少數民族貧困山區的貧困女生為招生對象,借助國家政策、社會愛心資助幫助其“零成本”學習和傳承絹人、蠟染、楓香染、苗繡等技藝,為她們提供就業平臺實現就業,推動實現“人人就業,全家致富”。

      對非遺進入高職院校的思考和建議

      營造非遺傳承的良好氛圍。一是完善國家層面立法。應加強非遺法配套法規和文件建設,建議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細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扶持政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指導意見》等指導性文件。在教育層面,加快制定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相關法規,明確各級各類教育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上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二是出臺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和單行條例。建議地方政府以國家政策法規為遵循,以先試先做的區域(如江蘇、云南等?。榈湫蛯W習先進經驗和做法,完善非遺保護條例和專項規章制度。地方政府與當地教育、文旅等部門協調溝通,出臺本地區、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法,明晰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和學校的權責利,建立監督檢查機制。三是借力“互聯網+”。依托信息平臺,如非遺普查資源數據庫、非遺項目資源數據庫、非遺專題資源數據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等,實現非遺的數字化、影像化,達到長久保存、生動展示和廣泛傳播的成效;依托教育部、文旅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等官方網站,權威媒體和熱門短視頻軟件,多維度、多形式地對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的先進案例和典型經驗進行宣傳報道,提升社會成員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依托VR、AR、可視化工藝體驗等手段,提供更加生動、真實的體驗。四是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要充分利用好傳統節日和“文化遺產日”,舉辦文化節、旅游節等,從衣(苗繡、旗袍)、食(特色飲食)、?。艏?、雕刻)、行(造船)、樂(滿族舞蹈)等方面滲透非遺文化、技藝和產品,將非遺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與群眾的日常生活貼合,調動群眾參與熱情。

      創新非遺進校模式。建立非遺產業學院。探索“學校+企業+基地”的非遺進校新模式,緊密結合地方非遺資源,實現政府、企業、學校和傳承人的四方聯動,推動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的有效銜接,達到同時收獲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的理想效果。暢通互聯網營銷渠道。讓非遺成為可以消費的文化,是近年來非遺傳承的新形式。高職院校順應市場需求,發揮本校人才、技術、設備優勢,進行非遺項目研究、非遺產品開發;以直播行業為背景,開設網絡直播營銷專業,培養非遺營銷人才,打開產品的固有市場,拓展產品推介、展示和營銷渠道。構建“非遺+”鄉村振興模式。高職院校師生結合地方非遺資源,聯合政、校、行、企共同建設非遺就業工作坊、鄉村振興工作室,發揮學校人才智庫優勢,為失業、待業人員提供學習技能與就業的平臺。同時,依托文化創意賦能鄉村傳統產業,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新業態,延長產業鏈,推動農業、手工業與現代產業的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旅游類、設計類等的專業優勢,推動非遺保護與旅游融合,助力精準扶貧,推動地方打造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加強非遺教師隊伍建設。高職院校健全教師招聘制度,完善教師準入與退出制度和專業標準,暢通非遺傳承人、工匠大師進校通道。確立保障和激勵機制。在政府層面,建立非遺教師培訓專項資金,強化監督檢查制度,優化教師準入與職稱評價標準,構建非遺師資培訓體系;在學校層面,將教師參與非遺培訓、教學納入常規考核機制中,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對積極參與非遺項目培養培訓的教師予以獎勵,對作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予以表彰,納入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定范疇,激發教師內生動力。將非遺教師納入各級各類教師培養培訓規劃。組織教師參與教育部、文旅部組織的各類教育培訓,特別是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專業素養,開拓視野;并選派優秀教師深入地方、深入企業,參觀體驗、親身實踐,加深對非遺的理解與認知,學習非遺知識與技藝。

      加強發揮本科院校優勢。由所在高職院校牽頭,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非遺進校和教育傳承的基本準則,以平臺和活動為支撐,政、校、行、企多方聯動,協同國內相關高校(如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師范大學等),整合各學科優勢,建立協同交流機制,為非遺進高職院校提供人、財、物支撐,為其他學校開展非遺進?;顒犹峁┦痉?,在社會上引起連鎖反應,帶動社會各界更廣泛參與。

      加強政府統籌。第一,加大中西部協作力度。政府是非遺保護和傳承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動者,要建立起縱向的層級管理體系和橫向的跨區域的管理體系,推動不同地區積極聯動,構建協調非遺相關事務的合作管理體系。鼓勵院校在非遺傳承領域的交流,組織開展集中培訓,推動重點院校對口幫扶資源匱乏、發展落后地區的院校,加快落后地區非遺進校、非遺傳承的進程。第二,納入政府發展規劃。地方政府認真執行《“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相應地制定地方“三年行動計劃”“五年規劃”“十年遠景規劃”,將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實現有效管理、有序開發。第三,加大專項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將院校非遺教育傳承納入財政計劃,以“財政撥款+稅收減免政策+專項經費+社會捐助”的方式聚合資金支持力量,為學校非遺工作的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作者:夏金星、燕玲、周啟鳳,單位:重慶師范大學職教師資學院)(《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