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

      發布時間:2023-02-15 作者:劉榮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教育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地區農村因撤點并校,農村家庭教育成本偏高,學前教育師資數量不夠、質量不高,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等問題仍然存在,制約著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發展。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大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學前教育、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加強教育信息化條件建設、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加快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實現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研究的緣起與問題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和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民族地區”的發展,在不同場合強調指出:“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秉h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span>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這一重大原創性論斷的提出和形成,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實踐的生動體現。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span>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提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span>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span>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span>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span>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核心內容,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到黨的民族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加快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這一重要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認真思考。

      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概況

      一直以來,基于國家安全、邊疆社會穩定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等原因,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區農村社會發展。囿于地域環境、生態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等因素,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也是不爭的事實,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仍然面臨許多制約,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也落后于全國總體水平。

      近年來,我們在西北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社會工作參與脫貧攻堅、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與鄉村振興等問題的調研實踐中發現,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仍然面臨短板或存在一些不足。

      民族地區農村教學點合并減少,使農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鄉村人口大量外流,在教育資源整合與集中化驅動下,鄉村中小學推動撤點并校政策,使鄉村學校大量減少。農村小學在校學生人數少之又少,并以貧困家庭和特殊家庭學生為主,有些學校學生人數不及教師人數,多年維持個位數,大多數學生已轉至縣城求學,引發了大量的“陪讀”現象,也增加了求學的成本,受撤點并校的影響,出現了貧困地區教育分化和教育成本上升的趨勢。

      學前教育數量和質量問題。在民族地區尤其是原“三區三州”行政村擁有學前教育數量很少,即便有費用也高,且學前教育師資數量不夠、質量不高等問題依然存在。

      民族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問題仍然存在。受城鄉差距和教師人才流動政策等因素影響,大多年輕有為的鄉村教師通過招考轉入城區學校,鄉村學校教師越來越以老年教師和教學水平較低者為主,鄉村學校已成為困難家庭學生和學習困難學生的聚集地,城鄉教育質量差距不斷擴大。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教學質量偏低。我們在調查中,當問及“這里的孩子們怎么樣”時,教師常常說:“唉,教多少遍都教不會,許多學生壓根兒就不愛學。我們剛開始也是充滿熱情,現在都被磨沒了,但是有的學生確實資質很好,在這兒可惜了,我們專門照顧這些資質好、愛學習的學生,其他的就隨他們去吧?!碑攩柕馈拔铱聪挛绲恼n你們都不上???”教師說:“全是閱讀、音樂、美術這些課,我們不會??!”“那可以給學生補補其他課??!”教師回答說:“學生的接受能力差得很,上得多了消化不了,到學期末完成教學任務就可以了?!?/span>

      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個農村小學的調查顯示,雖然當地政府對該小學進行了校舍翻修和設備添置,但該校師資力量仍然不足,每名教師均要帶兩個年級以上的課程,工作強度大,只負責傳授,無力跟進監督鞏固和提高。在學校,上午基本全是主課,下午全是副課,但沒有副課教師。教師們上午上完主課,下午就讓學生們自習。有些教師教學責任心不強,在辦公室玩手機、聊天。學生早上8點到校跑操、8點20分上課、11點40分放學,下午2點上課、4點40分放學。周五下午只上兩節課,第三節課全校學生集體搞衛生,之后就放學了。

      民族地區學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當問道“我看教室有多媒體,平時用著沒有?”教師說:“都不會用,電腦都玩不清楚,而且都是小學生,就黑板上寫是最有效的,沒必要用多媒體?!?/span>

      小學生家庭作業自主學習困難。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某村的調查中發現,該村85%的家庭都是“三留守”家庭,家庭教育缺失是當地留守兒童面臨的主要困境。父母外出務工導致對兒童的教育和監護落在了祖輩人肩上,他們往往文化程度不高,農活瑣事繁雜,使得在家照看孫子、孫女的祖輩監護人僅僅能讓孩子們吃飽穿暖,無暇再去顧及孩子們的學業狀況,盡管他們都希望孩子們能夠好好學習,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師資不足,方言授課的學校教育也是孩子們學業基礎薄弱的原因之一。

      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似乎和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化傳統以及民族地區農牧民貧困戶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保守等多方面相關,既有歷史原因也有客觀現實。惡劣的生活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并沒有激發出孩子們潛在的動力和活力,缺乏引導的孩子們,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或能力,缺乏積極向上的動力,可能是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面對的普遍問題。

      加快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的路徑探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span>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們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快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首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國才有家。在課堂教學中,教育引導各民族師生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堅定“五個認同”。學??梢詫ⅰ皣烀刻焐?、國歌天天唱”作為學生日常生活的規范活動。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其次,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從娃娃抓起,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以同學間游戲小組、學習興趣小組等文體活動,深入促進各民族同學交往交流交融,這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再其次,全面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巴茝V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舉措,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礎。民族地區學校要全面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統編教材,要通過培訓、練習等途徑,提升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水平,糾正課堂方言授課,引導民族地區學生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針對前文所述民族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重點施策。

      加大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農村中小學校,特別是教學點,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整體提升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水平。

      適當增加農村學前教育補助力度,降低學前教育成本。加大民族地區鄉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投入力度,大力推進“一村一園”學前教育工程,完善幼兒園師資引進和保障機制,實現學前教育普惠而有質量的發展,實現“幼有所育”,保障兒童教育權利,不能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繼續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加大鄉村教師人才引進力度。完善優秀教師回歸鄉村學校引入機制,探索教育發達地區對口支援鄉村中小學發展體制機制,提升鄉村學校教學質量,縮小城鄉學校教師收入水平差距。

      推進信息技術教育在民族地區生根發芽,以信息助力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發展。加大教師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力度,充分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提升師生教育信息化技術素養。

      借助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建設契機,引入專業社會工作者或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設立駐校社會工作服務站。以家庭教育為抓手,以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幫扶為切入點,以開家長會、交流溝通等方式幫助家長轉變思想觀念,輔以開展親子互動活動,填補精神關愛,改善村民的家庭教育理念與方式。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這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大動力。推進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提升民族地區教育事業,指引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方向”。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重要實踐的組成部分,更是實現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雖說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顯著,但民族地區農村有許多家庭輕視教育,對子女的教育重視度不夠,區域整體性輟學現象較為常見,教師學歷有待提升、責任心不強,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仍任重道遠。

      要從民族地區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科學把握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發展方位,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加快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助力實現人的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劉榮,系西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研究中心(甘肅高校新型智庫)主任,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西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