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一流大學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實踐路徑

      發布時間:2023-02-20 作者:段世飛 錢跳跳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最密切結合點,以及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培養高層次人才、推動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在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進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與使命。本文在探究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意義與國際視野基礎上,總結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創新高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為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雙一流”建設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進程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在“雙一流”建設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將以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目標導向,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意義

      各國世界一流大學在推動人才培養與人才集聚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培養人才方面,世界一流大學通過面向全球招收優秀的高中生,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本科教育,再通過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進而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才日后成為學術界、政治界和商業界的領袖。例如,哈佛大學為美國培養了5位總統、4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30位普利策獎獲得者。耶魯大學培養了5位美國總統和其他政治界、商業界領袖。此外,耶魯大學還培養出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康奈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著名大學的創始人或首任校長,是真正的“美國學院之母”[1]。在吸引集聚人才方面,世界一流大學利用其廣泛的知名度、充足的科研經費、優越的校園設施和良好的學術氛圍等因素吸引高水平人才。以加拿大的世界一流大學為例,其聯邦政府于2000年起斥資9億加元設立了加拿大首席科學家項目,吸引和穩定一批優秀拔尖人才在加拿大大學從事基礎和應用研究,該項目對于加拿大世界一流大學培養優秀人才、吸引國外高層次人才,特別是促成人才從美國的“回流”起到了顯著作用[2]。

      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國家間的競爭日益表現為拔尖創新人才的競爭。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為第五部分內容單列,強調新時代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3]的重要性。人才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科技創新愈發重要,這使得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越來越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戰略和核心命題[4]。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轉型升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到2035年,要實現“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5]。面向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有助于我國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獲得拔尖創新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國際視野

      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實行導師制和住宿制,并且非常注重本科生科研工作的開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更好地進行探究式學習[6]。德國的“卓越倡議計劃”特別注重評價德國頂尖大學的教學現狀,要求德國世界一流大學的長期發展規劃須關注研究生院和卓越集群的發展戰略對教學的影響,并要求大學出臺多種措施推進高素質科研人才的培養[7]。為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科學家,法國于2010年啟動“卓越實驗室計劃”,旨在增強國家科學潛力,促進高精尖研究成果產出,該計劃與法國另一項“卓越大學計劃”相互交織,建設卓越大學和高水平實驗室,獲得多個卓越實驗室項目的大學可以申請“卓越大學計劃”。韓國實施“21世紀智慧韓國工程項目”的目標是通過建設世界級研究型大學來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人才,該項目通過建立績效管理系統、產學研合作等方式進行碩博人才的培養[8]。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在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進程中已取得不俗的成績。以人才培養為例,“雙一流”建設高校始終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著力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早在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就興辦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拉開了我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序幕。之后,北京大學的“元培計劃”、浙江大學的“竺可楨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英才班”[9]等都是各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探索。在科技創新方面,2022年世界一流大學綜合競爭力排行中,有2個及以上學科進入ESI排行的大學有1826所,其中美國有298所,中國大陸有284所,排名全球第二,中國大陸高校的整體實力在穩步提升,而美國僅比中國多14所,差距正在縮小[10]。

      然而,不可否認,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進程中,人才工作方面還存在著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準化程度不高、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不暢通,以及人才評價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四唯”等問題[11],亟需著力解決。

      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路徑

      通過借鑒其他國家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并立足本土,扎根中國大地,我國政府與高??蓮囊韵聨讉€方面推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第一,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形成專門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政策體系。德國、法國、韓國等國家都從國家政策層面推出了一流大學培養人才的具體措施。針對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我國政府應明確當代拔尖創新人才的概念,整合人才培養計劃項目,注重人才培養政策的完整性、延續性和全面性,完善人才培養配套政策的制定,充分考慮地區差異,科學評估政策的可行性[12]。

      第二,保持對科研經費和人才培養經費投入的持續性。各國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均投以大量經費支持,教育事業本身的長效性決定了教育投入效果顯現非一日之功。因此,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除了保證科研經費和人才培養經費的充足外,還應保持經費資助的連續性[13],這對于穩定高??蒲挟a出、吸引留住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從學生角度出發,注重人才培養的過程體驗。美國和英國等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生培養大多采取導師與指導委員會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教授之間的學術優勢互補,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學術研究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批判反思,敢于向權威挑戰;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實際需求結合;考核時重點關注學生綜合交流、解決問題以及科研創新的能力,建立以論文學術質量為核心的研究生畢業評價機制[14]。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實現全過程育人,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獨立創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第四,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新模式?;A學科人才培養是我國人才培養的奠基性工程,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在培養過程中須突破常規,創新模式,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育;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吸引最優秀的學生立志投身基礎研究,加大重大原始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建立交叉學科發展引導機制,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

      第五,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養分量,探索實行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制,實行校企“雙導師制”,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解決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脫節的突出問題[15]。

      第六,完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引入第三方評價,加大社會參與力度。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在人才評價方面仍存在“四唯”問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培養生態環境。針對此問題,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應在人才評價過程中加大對第三方評價的倚重,鼓勵社會參與,將評價標準與國際接軌,盡快融入國際高等教育話語體系,最終達到引導國際“潮流”的目標[16]。(作者段世飛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特聘副研究員,浙江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中心研究員;錢跳跳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本文系浙江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23年度重點項目課題“高等教育支撐浙江大都市區全球創新人才高地建設的機制研究”[2023C2501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13][16]劉寶存,張夢琦主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1):13,376,381.

      [2]李志軍,姚發明,張奇偉,王磊.美、加大學吸引高層次人才的做法對我國高校教授隊伍建設的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03(15):60-62.

      [3]新華社.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4][9]靳玉樂,等.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經驗與探索[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1):18,9-11.

      [5]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R].北京: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

      [6][12]汪睿.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21(1):183-185.

      [7]王戰軍,等.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體系與推進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22(1):41.

      [8]吳偉,等.世界一流大學在中國:理想與現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2:37-43.

      [10]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2022年世界一流大學排行榜隆重發布——中國大陸有10所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強[EB/OL].(2022-9-1).https://casee.hdu.edu.cn/2022/0901/c1031a156430/page.htm.

      [11][15]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2-12-14).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868.htm.

      [14]劉莉,劉念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與中國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1):88.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