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發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 提升教育服務供給質量

      發布時間:2023-02-20 作者:趙靈翡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報告同時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當前,我國面臨嚴峻的內外部形勢,宏觀經濟運行受到全球疫情反復、美聯儲加息和國際格局動蕩等外部因素超預期沖擊,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加大,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外貿的“馬車”拉動作用受到顯著影響。我國正在由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社會經濟矛盾錯綜復雜,亟需通過擴大內需暢通內循環機制,培養大規模高水平國際化人才,推動技術進步,提升創新水平,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要積極發展服務消費,提升教育服務質量,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的重要形式,在建設教育強國和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時代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在地國際化發展的有效模式。

      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概念始于20世紀90年代,為扭轉傳統國際化模式過于重視人員跨境流動而造成的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的弊端,以瑞典為代表的部分歐洲國家發起并推進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運動”。在地國際化具體是指,“在高等教育國際治理日趨明顯的背景下,高校利用已有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國際學者、留學生、國外教材、跨境項目、多元課程與國際會議等——建設富有本土特色的國際性校園,為全體學生在校內提供接觸跨文化與國際性事物的機會,進而實現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辦學目標”。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力量加劇博弈、新冠肺炎疫情疊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安全環境惡化,人員流動受限,各國紛紛開始探索以“內循環”市場為對象的教育國際化新途徑,在地國際化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復雜局面。

      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蓬勃發展。截至2021年底,全國經審批機關批準設立、舉辦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2356個,其中本科以上層次機構和項目1340個,??茖哟螜C構和項目1016個;合作對象涉及39個國家和地區,1000余所境外高校,900多所中方(內地)高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約占全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總數的90%,在校生規模超過60萬人,已經畢業的學生超過200萬人;合作辦學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200多個專業。中外合作辦學在吸收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創新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和緩解疫情影響下的出國留學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可,成為我國教育探索在地國際化的重要模式。

      當前,中國教育國際化進程亦面臨諸多挑戰:一是疫情導致教育國際合作依舊處于斷線狀態,“請進來”和“走出去”受阻;二是中美關系導致突破“卡脖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受限;三是美西方炮制一系列法案,遏制與我國的教育合作;四是境外不穩定因素致使境外辦學風險加大;五是非通用語人才培養困難重重;等等。探索以中外合作辦學為依托的在地國際化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瑞典學者本特·尼爾森指出,對大多數人來說,國際化等于到西方流動(Equivalent to Mobility)?;谶@種傳統的國際化理念,教育國際化被束縛在跨境人數、課程占比等少量指標上。在地國際化重塑了教育國際化的功能,它只是方式而非目的。只有立足本國傳統文化、具有全球視野、理解文化差異、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人才”才是教育對外開放最終追求的培養目標。因此,要實現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提升教育服務質量,供給優質人力資本,既要扎根本土、提升內涵,又要放眼全球、開放包容,兩個環節缺一不可。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實現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堅守立德樹人初心,把牢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中外合作辦學面臨中外文化交匯、多元文化交融的復雜局面,更應當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把牢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牢辦學主導權,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明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主動作為、敢于擔當,堅持黨的建設“三同步”要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為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應有貢獻。

      二是高位布局教育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大局。中外合作辦學應當充分發揮消化吸收引進融合教育資源的天然優勢,在實現人才培養、積累人力資本、促進技術創新等緊要環節發力,提高站位、主動對接,根據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在國家急需、薄弱、空白等“卡脖子”技術領域開展合作辦學,加強重點區域與歐美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教育科研交流合作,努力培養造就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重任。

      三是注重人才培養成效,錨準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正確認識中外合作辦學“按需引進、質量為先、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方針,以及“求同存異”的思路,在開展中外合作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高水平國際化人才培養成效,強化合作辦學反哺和推動地方對外開放作用,實現“產學”精準銜接,校企有效配合的良好局面。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人才中心,在重點區域先行先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教育新體制,集聚國際教育優質資源,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教育“特區”,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人力資本供給。

      四是系統推動教育合作,發揮合作辦學溢出效應。以中外合作辦學為先導,充分融合創新引進的優質教育資源,將好資源、好做法、好成效總結好、推廣好、復制好,促進區域教育體系的協同升級,反哺其他學科專業建設,形成良好內循環,推動“雙一流”建設。積極開展教育前沿理論和思想理念研究,創造具有較高理論意義和實踐成效的研究成果,研究制定國際教育合作規范和標準,增強中國教育話語體系的影響力,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提升中國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貢獻度,贏得更多參與全球治理與合作的機會,發揮合作辦學的溢出效應。

      五是提高審批監管能力,提升教育服務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審批監管效能,優化行政許可流程,強化質量保障評估,落實評估結果應用,完善整改退出機制,注重培育專家團隊,加強調查研究力度,把準政策導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形成“依法依規”辦學的良好生態。加快數字化賦能中外合作辦學治理能力建設,打造數字化評審、管理、培訓、交流平臺,提高教育服務的規范化、便捷化、智能化水平,開創中外合作辦學“智能時代”。(作者趙靈翡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數據科學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