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我向世界講述小康路上的中國

      發布時間:2023-02-20 作者:雪莉[烏克蘭]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我叫HAIDARZHI ALBINA,中文名是雪莉,來自烏克蘭。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一年。在這一年,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組織的“知華講堂”邀請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為大家分享中國脫貧攻堅的故事。由此,我了解到了中國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使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紙上得來終覺淺,我萌生了出去看看的想法。在老師的推薦下,我有幸參與到新華社推出的《奔小康路上·共圓小康》系列紀錄片的拍攝,跟隨攝制組深入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等地,以獨特的視角觀察中國因地制宜的精準扶貧行動與成果,見證那里的人們是如何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

      作者走訪陜西寧強縣千山茶園王有泉

      生態扶貧惠民富民——內蒙古草原上的“生態大數據”

      在內蒙古,我跟大家一起體驗了蒙草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蒙草公司”)董事長王召明從小在內蒙古長大,從沒離開過草原和羊群,他的事業發展也始終圍繞這份家鄉情和草原情。為了更好地維護草原生態,同時幫助農牧民在家門口就業脫貧,他探索生態扶貧新模式,實現了生態與扶貧的共贏。他將生態修復事業做成善業,讓生態產業成果惠及百姓。據了解,蒙草公司是一家在“生態大數據”指導下、用鄉土植物修復生態的上市公司,其積極投身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把扶貧工作與生態建設相結合,以產業基地建設、生態修復建設、公益捐贈等產業帶動方式與農牧民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

      蒙草的科研人員和生態工作者走遍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將一粒粒草種、一株株植物帶回實驗室,積累起一座龐大的種質資源庫,為生態修復、現代草業及草種業開發應用奠定基礎。這座種質資源庫,被稱作“小草諾亞方舟”。蒙草人幾乎每天上山,就是為了采集不同的種質。大青山地勢復雜,攀爬是野外采集工作的常態。完成一份標本,需要經過整理、分類、掛簽、壓制等步驟。草種和植物將在“百草園”中保存、鑒定、馴化,形成植物種質資源圖文數據信息,為生態修復提供依據。鑒定后的帶有經緯度、海拔等地理標記的植物標本信息,被詳細記錄在電子信息平臺,形成生態大數據。

      最近兩年,內蒙古草原上牧民的放牧生活輕松了不少?,F在,他們可以不用在1萬多畝的草場上風吹日曬地追著牛羊跑,而是足不出戶在家里通過北斗衛星定位技術實現遠程放牧,通過在頭牛身上安裝定位傳感器,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家牛群的位置,節省了精力,牛羊數量也不斷增加。平臺還實時為牧民提供草畜平衡大數據的指導,牧民每年該養多少牛多少羊,怎樣合理利用草場,都一目了然。

      我們走訪了任叔的家,這幾年他一直在蒙草公司工作。他帶我看了他之前住的老房子。2018年,任叔與自己的朋友們親手蓋了新房子。任叔早上7點到崗,下午5點下班,負責拔草澆水,這項工作技術含量低,非常輕松,一個月能賺3600元。蒙草公司租用了任叔家的倉庫,也給他增加了收入。一年他能賺10萬元。

      文化扶貧庭院經濟——山西沁源的外國媳婦也不落下

      馬小月出生在緬甸東枝的一個貧窮家庭,只有小學五年級的文化水平。她的母親至今仍租住在別人的房子里,但身在中國的馬小月卻已經改變了命運。馬小月現在生活的村子叫景鳳村,位于中國山西省沁源縣。幾年前,馬小月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已經在當地政府幫扶下脫了貧。馬小月記得,那時的景鳳村大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很多房子外墻都是土砌的?!爱敃r家里條件不是太好,窗戶是木頭的,地面是水泥的,下雨天房頂還漏雨,但比我在緬甸東枝的家還是要好一些?!瘪R小月說。我們來到她家里,看到在政府幫助下翻新的院子,確確實實感受到他們生活的變化。

      馬小月的家人們在為慶祝中秋做準備

      2017年,當地政府安排馬小月的丈夫當了護林防火員,每年收入超過5000元。扶貧部門還幫他們家爭取到3萬元貼息貸款,買了兩頭牛。依靠這些幫扶,他們當年就脫了貧,也還清了貸款。為了幫助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中國政府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馬小月一家仍然可以享受扶貧政策。她的孩子上學不僅被免除了書本費、學雜費,還享受每年500元生活補助。前幾年,馬小月生病做手術花了5000多元,民政部門通過臨時救助全部予以報銷?!白钪匾氖俏依瞎F在有了正式工作,收入也比較高,孩子以后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币驗樽孕∝毟F,馬小月特別重視子女教育。她下一步打算到縣城租個房子,再找份工作,讓孩子都去縣城上學。

      10月17日是中國國家扶貧日。2020年的這一天,沁源縣為全縣脫貧人口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脫貧脫單”集體婚禮,馬小月和丈夫也參加了?!爱斈昙依锔F,我們沒有舉辦像樣的婚禮,我想彌補這個遺憾,迎接我們的新生活?!蔽乙灿袡C會見證了這場十分特別的集體婚禮,有100對夫妻在這里舉辦婚禮,他們中有的是以前因貧困沒有錢舉辦婚禮而來補辦婚禮的,有的是脫貧后找到愛人的新婚夫婦。

      東西協作扶貧先扶智——寧夏閩寧鎮的移民就業

      我們到了寧夏的閩寧鎮,這是一個兩地攜手共建、創造傳奇的地方,閩就是東部沿海省份福建,寧就是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這里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

      上世紀90年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西部有一個叫玉泉營的地方,茫茫戈壁,連綿沙丘。1997年4月的一天,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帶隊來到寧夏考察,閩寧兩省區負責同志共同商定,要在這里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建設一個移民示范區。1997年7月,這個地方被命名為“閩寧村”,2001年12月,閩寧鎮正式成立。20多年來,閩寧鎮陸續接納了來自寧夏西海固6個國家級貧困縣的4萬多名移民。

      解決移民就業是扶貧的重中之重,而永寧縣經濟發展條件并不優越,如何解決這幾萬移民的就業是擺在政府面前的難題。福建商人陳德啟來到這里后,把貧瘠的戈壁灘開發成盛產葡萄的沃土,從而帶動了當地葡萄產業集群的發展,為當地貧困人口帶來了收入豐厚的工作機會。

      2007年,陳德啟到賀蘭山東麓考察,來到10萬畝戈壁前,他捧著這里的土聞了聞,直覺告訴他,這片荒涼的土地會風生水起?!耙粊淼竭@片戈壁灘,我就喜歡上了這片土地?!标惖聠⒄f,“我算了一下,這么大一片土地,即使種樹也能賺錢,何況是種植葡萄釀酒?!眱H僅用了15分鐘時間,陳德啟便決定投資2億元買下這片10萬畝荒灘。賀蘭山下一望無際的荒蕪戈壁灘,因陳德啟的到來而徹底改變,他用12年的汗水將這片貧瘠土地化為葡萄綠洲,如今的寧夏也因為這片綠洲而享譽全球,這里釀出了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這里是中國的“波爾多”?!爸袊咸丫频奈磥碓趯幭?,10年前,國外幾乎沒有人知道中國葡萄酒是什么樣子,但今天,世界從認識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開始,認識了中國葡萄酒?!遍}寧鎮大批的村民成了葡萄園的員工,陳德啟帶領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拔译m然能力有限,但我會盡我所能,能做一點是一點,能幫多少幫多少?!?/p>

      20多年過去了,原來的荒灘已經變成了綠洲,建起了學校、醫院,老百姓日子越過越好。幾年前,福建援寧干部李輝欽來到閩寧鎮出任副鎮長,“這里的群眾對福建來的掛職干部特別熱情,我時常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苯鼛啄?,受疫情影響,許多農特產品賣不出去,老百姓收入大幅減少,讓李輝欽真心想為他們做點事。李鎮長每天晚上都要做兩個小時的直播帶貨,幫助扶貧車間、企業和農戶在網上銷售葡萄酒、菌菇、枸杞等特色產品??上驳氖?,在李輝欽的帶動下,鎮上扶貧車間的女工們也加入了直播團隊,訂單量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了不少。

      作者和閩寧鎮的孩子們

      如今,閩寧鎮已建有設施溫棚園區5個、集中養殖園區7個、扶貧車間8個,種植釀酒葡萄8萬畝,種植紅樹莓2700畝,產業扶貧已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貧困人口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扶貧舉措。

      扶貧列車跨入鄉村振興快車道——陜西秦巴山間的“小慢車”

      8361/2次列車是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為方便漢中片區鐵路職工上下班而開通的通勤車,由漢中車務段漢中站客運人員值乘。這趟列車單程運行117公里,沿途經過的漢臺、勉縣、寧強3個縣區地處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沿路溝壑密布,交通極為不便。為解決沿線村民外出務工及日常探親訪友、就醫求學等出行難題,這趟列車連續14年向普通旅客開放,并從起初的2節車廂逐漸增加至4節硬座車廂。但區間最低1元、全程7.5元的票價和逢站必停的運行方式始終沒有改變,被沿線群眾親切地稱為“火車大巴”。

      以前,周邊村民坐火車去趕集,在車上就能將所帶的農產品進行銷售,不少在集市上沒有賣完的東西,也可以在火車上銷售。漢中車務段工作人員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村民滿臉無奈地背著沒有賣完的東西回家。時間久了,漢中車務段對“小慢車”進行了升級改造,加掛1節行李車廂,并在車廂內設置了農產品展示區、交易區、洽談區、大件貨區、家禽區和清洗區。于是,一個井然有序的“鄉村集貿市場”誕生了。

      慢火車也是“快樂校車”。6063次列車行經陜西、甘肅、四川三省,沿途??壳貛X山區的38個車站,被稱為“秦嶺最美小慢車”。因學校相對集中在縣城,每周都有上千名山區學生乘坐這趟列車前往分布在沿線的10多所學校。2017年年底,6063次列車專門設立了“通學車廂”,為孩子們訂做加大加寬的小桌板,方便學生在列車上學習使用。同時,設立列車書架,鐵路職工內部開展捐書活動,供孩子們免費借閱。這趟常年穿行于秦嶺的慢火車,已成為山區孩子的“快樂校車”。

      大山里的“小慢車”

      歷時1個月的走訪,讓我了解了中國的西北地區。我既看到了中國農村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也看到了中國的脫貧攻堅行動,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這些都深深震撼了我。百聞不如一見,我親眼看到那些曾經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民如何致富奔小康,大型企業如何幫助人民就業,東西部如何共同合作,以及政府如何大力扶持,等等。消除貧困確實給許多人帶來幸福,這次的經歷對我來講有著意義非凡的感受。通過紀錄片的拍攝,我把這些所見所聞告訴世界人民,中國政府堅持人民至上,是真正在為人民辦實事。中國在脫貧攻堅事業中取得的成功,為世界樹立了榜樣,值得各國學習。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前,中國夢將與世界夢同頻共振。(作者雪莉[烏克蘭]系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留學生,上海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師謝文博對本文亦有貢獻。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