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在今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各?。ㄗ灾螀^、直轄市)地方兩會陸續召開,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也受到高度關注。今年的民族地區省級政府工作報告關注了哪些教育重點內容?本刊通過對民族地區及多民族省份政府工作報告的梳理發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推廣力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鞏固“雙減”成效、職業教育融通融合融匯、鄉村振興與人才培養、加大大學生就業力度、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等,成為地方兩會特別是廣大民族地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高頻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核心內容,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今年地方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得到充分重視和全面體現。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成績時,指出政府在過去五年內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西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將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入實施“四大工程”“六項行動”;2023年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齊心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將實施“枝繁干壯”工程,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2023年要“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范省建設,創建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2023年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建設……”。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今年民族地區地方兩會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顯而易見是熱點和高頻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2022年工作時指出,著力推進文化潤疆促進民族團結,積極推動文化潤疆工程落地落實,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優化完善“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持續深入開展“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推進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等工作。在此基礎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還對未來的工作作出部署,強調未來五年要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積極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尤其是在2023年,要將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扎實推進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規劃貫徹實施。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2023年將新增10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未來五年要堅持和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縣(區)創建率達到100%。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3年將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鞏固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良好局面。
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推廣力度。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的明確部署,這既體現了黨中央對語言文字工作的更高定位、更高標準,也體現了這項工作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義重大。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五年政府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將穩步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扎實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加大教育數字化建設力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在過去五年里全面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全覆蓋,未來五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使用水平將全面提升。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2023年,將著力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推廣力度,提升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全覆蓋水平,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濃厚氛圍。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安排部署,賦予了教育新的戰略地位、歷史使命和發展格局,明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目標要求,為新時代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未來五年要著力提高創新效能,深入實施科教興桂、人才強桂戰略,集中優勢資源,聚焦產業發展強化科技賦能,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2023年將加強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和引進,落實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保障機制。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西部領先的現代化教育強省。2023 年要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湖南省2022年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團隊121人(個),獲批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在2023年要牢牢抓住科技、人才、創新這個第一生產力、第一資源、第一動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在2022年吉林省升級出臺人才政策3.0版,優化聚才引才政策,營造識才愛才敬才良好氛圍。未來五年要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加快引進高端人才。在2023年將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增強內生動力,加快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
鞏固“雙減”成效。“雙減”工作自實施以來,取得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此話題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受到廣泛關注。吉林省、青海省等強調2023年要鞏固提升“雙減”成效。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政府深入落實“雙減”工作,提供課后服務的義務教育學校比例達到100%。2023年將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打好“雙減”攻堅落實戰。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義務教育“雙減”“雙升”扎實推進,采取“省管校用”等創新機制探索破解“縣中困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政府在2022年落實“雙減”政策,實現了“一年內有效減輕”的預期目標。2023年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深入落實“雙減”政策,健全課后服務經費保障長效機制。
職業教育融通融合融匯。“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如何實現“融通融合融匯”,這個重要話題也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了充分關注。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將積極推進職業教育;推進部省共建“技能貴州”,加快推進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和國家、省級“雙高”學校建設,大力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將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包括建設5個國家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成17個現代產業學院等。實施高等教育辦學能力提升工程,啟動建設寧夏職業技術大學、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大學、寧夏閩江應用技術學院3所本科高校,建好20個優勢學科,實現寧夏高等教育發展新突破。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將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全面推進技能社會建設,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動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2023年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
鄉村振興與人才培養。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離不開教育提供的全方位支撐。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將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統籌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加快形成城鄉共同繁榮新局面。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對2022年工作進行總結時,提到充實了基層衛生技術人員8398人、農村義務教育教師1.2萬人,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3萬人,鄉村振興多元化人才支撐明顯增強。
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縣域普通高中質量、深化高等教育“雙一流”“雙特色”建設,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熱點內容,也是今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普遍關注的話題。除此之外,今年大學生就業工作備受關注,不少地方政府工作報告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強調 2023年力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將加大就業增收力度。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西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在過去五年里,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1.5年。甘肅省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要支持1萬名未就業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將大力發展以就業和產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
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選派城區優秀教師到鄉村薄弱學校開展結對幫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大教師補充力度等內容分別在內蒙古自治區、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進行了論述。談到對2023年工作的展望,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民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劃、“ 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和“一村一幼”項目。甘肅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推進“校企共生融合發展創新港”建設。深入實施“隴原名師”工程,培養一流教師隊伍和人才隊伍。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提高義務教育教師等群體待遇”。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我們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記者 吳紹芬 實習生 崔藝馨)(《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3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