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第一小學教師粉筆字書寫基本功的展示與考核現場。許愛華攝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鄉村教師及鄉村學校教育將再次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新時期,鄉村教師承擔著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任,因此,我們要激發鄉村教師專業成長內驅力,讓專業成長內化為鄉村教師的一種自覺。同時,要通過項目引領、抱團發展、送教下鄉、聯片教研、人工智能等方式,為鄉村學校教師提供更多更優的學習平臺,通過選樹榜樣的力量,讓更多鄉村骨干教師在專業成長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成為堅守鄉村教育、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瓶頸必須盡快打破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鄉村學校建設投入,鄉村學校的硬件建設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改觀,設施設備完全能滿足教育教學需求,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依然是制約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師是辦好鄉村教育的關鍵,要在政策和待遇上給他們更多傾斜”。中央領導多次就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確要求。為解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國家相繼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如:實行鄉村教師生活補貼制度,改革中小學教師職稱和考核評價制度,將中小學教師到鄉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經歷,作為申報副高級以上教師職稱和特級教師的必要條件;在職稱名額及競聘條件上向基層鄉村教師傾斜,提高中小學教師職稱比例;實施農村教師周轉房政策等。但是,如何建設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湛、扎根山區的教師隊伍,讓更多優秀教師扎根鄉村,讓鄉村教師進得來、留得住、教得好?這是推動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是推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難題。
2015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通過《計劃》和《意見》的實施,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鄉村教師待遇逐步提高,但仍然面臨以下問題:
教師數量不足。鄉村學校由于地處偏遠,受學校編制及其他因素影響,教師進不來和不穩定仍是導致鄉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的重要因素。自2006年國家實施“特崗計劃”以來,通過有效實施“農村教師特色崗位計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地區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及師資隊伍不穩定的問題,但是鄉村學校教師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條件相對較差,一方面,部分新招聘教師到??吹綏l件差后就選擇放棄;另一方面,鄉村學校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鎮學校,造成鄉村學校教師相對緊缺。村小、教學點仍存在教師包班、包學科教學現象,教育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師資結構不合理。師資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年齡結構和學科結構不合理方面。鄉村學校教師主要是原民轉公教師和近年來新招聘的年輕教師,教師年齡結構差距大,年輕教師到校后缺乏骨干教師的幫扶和引領,專業成長緩慢。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教師能滿足教育教學需求,但受學校編制影響,無法配齊專業的音、體、美、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尤其是實施課后服務和新課標后,藝術類學科教師更為緊缺,這些課程都是由非專業教師擔任,影響學生全面發展。
專業素質不高。相對城鎮教師來說,鄉村學校教師專業素質相對較低。一方面,是缺少骨干、優秀學科教師的帶動和引領;另一方面,鄉村學校教師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外出培訓機會少,即使有機會參與相關培訓,但培訓內容與鄉村教師實際需求脫節,教師專業素質遠遠落后于新的教育教學需要。
多渠道補充,讓鄉村教師“進得來”
精準補充教師。建立完善各學校師資數據庫,精準掌握各學校教師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學科結構等情況,為合理配置師資提供依據。
改革招聘方式。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招聘、學校使用的“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各學校教師崗位、學科、歷等需求,精準招聘所缺學科教師,解決師資配置不合理問題。
定向培養教師。教師外流是造成鄉村教師不穩定的因素,新進教師受家庭、夫妻兩地分居等因素影響,外流現象較為嚴重。應通過“菜單式”培養方式,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劃所需學科教師,由省級師范院校定向培養一批本土所需的學科教師,簽訂服務年限,確保鄉村教師隊伍的穩定和補充。
建立流動機制。建立健全城鄉教師流動機制,通過降低職稱評定門檻、提高鄉村學校教師待遇、優先評優選先等政策措施,鼓勵城鎮優秀骨干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一方面,解決鄉村學校教師缺員和學科結構不合理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優秀骨干教師的輻射引領,帶動和促進鄉村學校教師專業成長。
多舉措激勵,讓鄉村教師“留得住”
一是強化價值引領。鄉村學校工作、生活條件相對艱苦,特別是年輕教師工作之外的生活顯得枯燥,加之受婚戀、異地分居等因素影響,很難留住年輕教師,許多鄉村學校都是年齡相對較大的教師或本地教師在堅守。要通過強化鄉村學校黨的建設,落實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制度,提高鄉村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要結合當前實施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增進鄉村教師對鄉村教育、鄉村情感的認同,引導他們奉獻愛心、扎根山區教育。
二是強化社會認同。目前,尊師重教逐步在社會形成了良好風尚,但對鄉村學校教師來說,因地處偏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和范圍有限,缺少幸福感和存在感,對自身職業認同度不高。要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特別是針對鄉村教師,要通過加大鄉村教師補貼,建立完善表彰獎勵制度,對長期扎根山區、無私奉獻的鄉村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加大對鄉村教師先進事跡的挖掘和宣傳,大力營造關心、關愛鄉村教師,支持鄉村教育的良好濃厚氛圍,讓鄉村教師有實實在在的認同感、幸福感、存在感和優越感。
三是完善評價體制。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師德師風為第一標準,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扎根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評價體制機制,通過過程評價、綜合評價和增值評價,鼓勵和支持教師自我發展。在職稱評聘方面,一方面,適當降低鄉村教師職稱評定門檻,比如在論文、課題等方面;另一方面,在專業技術職務聘任上適當放寬條件,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針對中高級崗位實行總量控制,適當提高比例等,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到鄉村學校任教。
多形式培訓,讓鄉村教師“教得好”
精準化培訓。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對教師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鄉村學校教師,更需要一專多能、“萬精油”型教師。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積極為教師個人成長搭建平臺,提供施展空間,通過建立健全教師個人成長檔案,精準掌握每名教師的學歷、知識結構、業務能力、課堂教學水平等方面情況。根據教師個人成長方案和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與需求,完善培訓內容和方式,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要積極探索和建立“造血式”的教師自我成長路徑和平臺,改變傳統的“輸血式”被動培訓模式,建立完善鼓勵鄉村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鄉村教師“內生式”發展。
集團化帶動。“抱團”發展是解決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改革,以“強帶弱、老帶新”等方式,采取“1+1”或“1+N”模式組建教育集團或學區,由教育集團總校選派骨干教師、優秀學科教師到成員校支教或通過置換鄉村學校教師到總校跟崗學習,輻射帶動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要建立健全集團集體備課制度,備課是高效課堂的基礎,集體備課是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有效途徑。通過集體備課,讓鄉村教師在探討、反思、實踐過程中快速發現問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定期化交流。建立完善城鎮教師有序流動機制,通過定期交流、崗位競聘交流、支教幫扶交流、教師走教等方式和途徑,推動城鄉之間教師的有序流動。通過選派縣城優質學校中層干部、學科優秀教師到鎮、村學校掛職鍛煉,輻射和帶動鄉村學校規范辦學、促進鄉村教師專業成長。
研訓化推動。“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鄉村學校由于教師年齡結構老齡化、學科專業不合理、教學水平低下的現實問題,教研活動形同虛設,沒有達到“以研促教、以教促學”的目的。教研部門要對鄉村學校教師“多看一眼,厚愛一分”,教學視導的觸角要多伸到鄉村學校,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圍繞“優質帶動,分片覆蓋,共同發展”的工作思路,以城鎮優質學校為龍頭,組建城鄉教研共同體,開展聯片教研,選派骨干教師、優秀學科教師送課到校,同課異構,定期開展教育教學研修研討等,提升鄉村教師業務水平,幫助他們提高課堂駕馭能力,解決鄉村學校教研力量薄弱的問題。
智能化提升。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作為新時代人民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智能教育教學能力,這也是教師實現自身專業化成長的一種能力。學校應加快推進智能化教育教學環境建設,為教師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支持和鼓勵教師積極探索開展智能教育教學實踐,增進教師數智化學習和教學能力。要緊緊抓住“國培計劃——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項目”的實施,全面促進鄉村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創新發展。同時,要通過人工智能、智慧教育等方式,為鄉村學校教師提供更多更優的學習平臺,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為鄉村教師提供精準化、個性化服務,助力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專遞課堂、同步課堂,解決鄉村學校因師資結構不合理開不足課程、不好課程的問題,實現區域內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作者陳榮賢,系貴州省安順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教育和科技局副局長)(《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3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