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高等教育振興鄉村的價值邏輯與優化路徑

      發布時間:2023-03-16 作者:王芳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高等教育》

      [摘 要]高等教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诟叩冉逃衽d鄉村的價值邏輯和現實困境,提出優化路徑: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重視高等教育在學術發展上的優勢,推動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構建升級版高等教育服務模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關鍵詞]高等教育;鄉村振興;價值邏輯;優化路徑

      長期以來,高等教育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為“三農”問題的解決發揮著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組織了44所直屬高校對44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開展扶貧工作,11所直屬高校參與開展滇西專項扶貧任務。同年,教育部與科技部聯合批準了39所高校投建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鼓勵高校探索集農業、科技、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服務模式。多年來,高等教育在脫貧攻堅戰中充分發揮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智力支持等重要作用。2018年,為了加快構建高校支撐鄉村振興的科技創新體系,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為“行動計劃”),以引導高校深度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高等教育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扎實推進鄉村振興進程。

      全面梳理高等教育振興鄉村的價值邏輯與治理模式,有助于高等學校更好地履行幫扶職責,在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時,持續展現鄉村振興路上高等學校的擔當與使命,為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高等教育應有的貢獻。   

      鄉村振興對高等教育價值的自在訴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21年4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是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總要求在于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由鄉村振興的本質內涵與總要求可知,高等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這是由其內在價值決定的。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實現,無不強調持續促進農民的共同富裕,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這些都少不了高等教育這個價值目標。高等教育作為培養人、實現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傳承和引領社會精神文化生活,是鄉村振興的內在組成要素。要提升鄉村振興能力水平,就必須加快發展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鄉村振興是復雜且系統的工程,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高等教育的獨特價值。從高等教育的價值與功能來看,其對鄉村振興的助力作用可以分為基礎性、持久性和引領性三個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作用體現在培養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人才。高等教育是實現農民全面發展、開展人才振興的基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就越大。隨著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推進,對高質量人才隊伍的需求與要求也越來越高。高等教育為農業農村持續輸送高質量人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前提。第二,高等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具有持久性作用。高等教育可以不斷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還可以利用其在科學和技術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這些作用都在持續積累、不斷遞增且越來越豐富。第三,高等教育對鄉村振興具有引領性作用。高等教育既可以創造知識,又能引領鄉村社會思想,提供精神產品,引導鄉村文化建設,還能聚焦鄉村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高等教育的基礎性、持久性和引領性作用,充分體現了高等教育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的重要價值功能。

      高等教育振興鄉村的價值邏輯

      高等教育的價值具有多重性,但是這多重的價值會因為時代、社會、國家、主體及其需要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在高等教育史上,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大體可分為三類:以人的發展需要為中心的個人本位論高等教育價值觀;以社會需要為中心的社會本位論高等教育價值觀;以知識發展需要為中心的學科本位論高等教育價值觀。其中,“注重人的發展和學科發展需要的價值取向,被認為是高等教育的內在價值或本體價值;注重社會發展需要的價值取向,被認為是工具價值或外在價值”。有學者梳理了我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變遷的特點和趨勢,發現高等教育價值取向變遷“從注重外在價值向內外價值并重的趨勢轉變”。從高等教育服務鄉村振興以來,同時兼顧了多元價值并承擔促進鄉村社會經濟及農民發展的多種功能,既實現了人的發展和學科知識發展的本體價值,又促進了鄉村社會和經濟發展,實現國家目標、社會目標、高等學校目標與個人目標的整合。

      1.高等教育振興鄉村的本體價值

      第一,鄉村振興是高等學校立德樹人的大課堂,有利于促進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高等教育的本體價值。各高校鼓勵學生從校園走進鄉村,學以致用,既鞏固了所學的專業知識,又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還能充分了解農村農業農民的相關情況。如華中農業大學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在全國建立346個社會實踐基地,已累計10萬多名大學生在“三農”領域開展深入的社會調研、生產教學、志愿服務、勞動實踐等工作。這些實踐工作培育了學生“知農愛農”的情懷和“強農興農”的才干。此外,各高校還注重將鄉村振興實踐涌現的感人事跡、先進典型、特色案例等寶貴素材轉變為思政課堂的特色教學內容,以專題課、主題宣講等多種形式開設了一系列的國情育人課程,極大地豐富了高等學校育人內容與形式,促進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第二,高等教育多維助力農民素質提升,是高等教育本體價值的又一體現。在生產力諸多要素中,人是最能動的因素,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落腳點。據統計,2012年以來,各高校累計培訓的教師多達11.64萬人次;累計培訓的基層干部與技術人員多達77.76萬人次?!靶袆佑媱潯睂嵤┮詠?,各高校創新學科專業設置,培育涉農高質量人才;依托“科技特派員”“博士服務團”等項目,累計派出師生超17萬人次;累計培訓農業技術人員及基層干部165萬余人次,如清華大學通過農業骨干技能培訓覆蓋5000多人次,通過鄉村振興云講堂覆蓋鄉村干部與村民2萬余人次。此外,《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以及“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農村轉移勞動力等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等計劃,從不同層次和維度推動了高等師范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對鄉村不同群體能力與素養提升的促進作用。整體而言,高等教育立足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價值,注重人力資本開發,為鄉村振興培育了大批高素質人才。

      第三,高等學校圍繞農業關鍵技術、“卡脖子”技術難題開展科研工作,創新學科專業設置,極大地推動了高等農業科學及其學科知識的發展。高等教育是科學研究和知識增長的主要陣地,各高校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建成了200余個各級各類科研平臺,如分子設計育種前沿科學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站等;近200個政策研究機構,如鄉村振興研究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相關學者在工作實踐的基礎上,開展學理性闡釋、學術性研討以及學科性集成,推動學科知識的發展。此外,37所直屬高校對口支援14所部省合建高校的學科建設,助力合建高校辦學水平、學科發展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時,一大批專家教授、青年教師走出實驗室,在耕讀實踐中尋找最接地氣的課題,把科學研究和學術論文扎根祖國大地。一系列行動實施以來,高等學校在農業科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獲8項國家自然科學獎、20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和46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因此,鄉村振興為高等教育的農學、農業經濟管理等學科知識發展創造了新的發展平臺與空間,大幅提升了相關學科的發展水平。

      2.高等教育振興鄉村的外在價值

      第一,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振興鄉村外在價值的首要體現。多年來,高等教育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人才、科技、智力支持與保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重要力量。近年來,高等學校已經成為農業農村領域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力量,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高素質人才、科技創新和技術供給、體制機制改革以及政策咨詢等方面的支撐與保障。

      第二,服務鄉村經濟振興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振興鄉村外在價值的核心表現。高等教育與鄉村產業結構、關鍵技術攻關及農業科技創新直接相關,有助于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科技創新,夯實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高等學校在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培育鄉村振興產業動能,引領農業科技進步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并發揮了重要作用?!靶袆佑媱潯睂嵤┮詠?,為了實現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破解農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各直屬高校在節水農業、循環農業等領域的科技支撐成效顯著,建立了技術轉移中心與服務平臺500余個;轉移轉化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成果超過1.8萬項,創造的經濟效益超過710億元。高等學校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優勢,為鄉村經濟發展與產業振興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成果供給,全面推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第三,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振興鄉村外在價值的重要表現。鄉村文化振興包括“提高鄉村學校教育質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豐富鄉村文化產品、倡導健康積極的價值取向等”,這些內容都需要通過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才能真正得以實現,而高等教育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據了解,高等學校在鄉村社會風氣改善、鄉村治理模式優化、鄉村文化資源開發以及鄉村文化傳統傳承等方面均開展了積極行動,如山東大學在山東省2800多個村鎮牽頭組織建設9000余個鄉村儒學講堂;2018年浙江發起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涌現出如浙江財經大學團隊在坪坑村建成的“守望文化館”等鄉村文化振興典型。多年來,高等學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度參與鄉村的文化振興工作,積極引領鄉村社會文明,使鄉村文化振興事業得到了較大發展。

      高等教育振興鄉村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

      過去十年,在教育部的組織和支持下,直屬高校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高等學校加入服務隊伍。在這樣的情況下,正視并總結高等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進一步優化路徑就顯得尤為重要。

      1.高等教育振興鄉村的現實困境

      第一,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升級。農村農業的現代化建設亟需新型人才隊伍。然而,囿于“傳統固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的教學方法,陳舊的專業與教學內容”,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與鄉村振興實際需要的適配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雖然部屬高校對學科專業設置、涉農人才的創新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經驗的推廣與適應性有待進一步探索。

      第二,固有的學科專業思維慣性亟待轉變。長期以來,我國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存在學科專業壁壘,高等學校教師專注于自身學科專業研究,對“三農”問題的認識和聚焦比較有限。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成果、技術創新與農業農村實際問題與需要的適配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科專業思維慣性的轉變,學科專業壁壘的打破,科學研究與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均有待高等學校進一步落實。

      第三,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靶袆佑媱潯睂嵤┮詠?,高等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條件能力大幅提升,建成各級各類科研平臺、鄉村振興對接點、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然而,高等學校以及研究機構與鄉村之間并不具備天然的聯系,如何在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持續協調人力、物力、財力依然是高等學校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如何提高高等學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深度和廣度也待進一步探索。

      2.高等教育振興鄉村的優化路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求,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從高等教育振興鄉村的價值邏輯和現實困境來看,提升高等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增加高等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貢獻度,既要考慮高等教育的內在發展規律和本體價值的實現,又要兼顧國家戰略、農業農村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外在價值的實現。

      第一,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變革過程中,不能片面強調為鄉村振興培養和輸送勞動力,必須尊重人的發展規律,突出培養目標的全面性,將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理論教育與實踐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需求,推進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多樣化、特色化的高等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農村產業發展、生產經營方式重大變革等需求,更新專業知識體系,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與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的適配度,為鄉村振興培養和輸送農林學科學術精英、農村社會發展管理人才。此外,圍繞農民的全面發展,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培養高素質鄉村建設與治理人才。

      第二,重視高等教育在學術發展上的優勢,結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對科技的需求,推動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在實現高等教育本體價值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科技支撐。打破固有的學科專業思維慣性與壁壘,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學科方向與專業設置,結合鄉村振興實踐需求,在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性技術、“卡脖子”技術難題等方面開展創新研究,著力解決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關鍵技術。此外,農林經濟管理學科及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研究院等理論研究工作要緊密圍繞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鄉村治理等重要前瞻性問題,促進學科知識發展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詢服務。

      第三,圍繞國家戰略、農村與農業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構建升級版高等教育服務模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一是探索典型引領和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對過去取得重大成效的典型經驗、成功做法以及有效解決農業科技難題的重要成果開展互學互鑒的推廣模式,發揮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二是依托優勢學科,面向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需求,打造一批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推廣、國際合作為一體的鄉村振興服務站,著力提升鄉村振興戰略的服務能力。三是整合高校優勢特色專業和資源,聚焦“三農”問題的解決,切實增強鄉村地區的創新創業與自我發展能力。四是加強與地方政府及鄉鎮企業間的聯系,建立產學研合作中心、教師工作站、實踐基地等科研與實踐平臺,引導高校師生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戰場。

      [本文為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專業分類視角下大學生學習力的動態評價與發展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2A15150120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芳,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原載2023年第1期《中國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