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加快形成適應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外國人才制度體系

      發布時間:2023-03-16 作者:鈕欽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批外國專家和優秀人才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加快形成適應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外國人才制度體系,既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現代化國家建設對外國人才制度體系提出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等重要思想,實施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人才政策,外國人才制度環境更加完善。但與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目標相比,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相比,與系統謀劃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實際相比,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應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構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特色外國人才制度優勢。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目標已確立,加快形成與之匹配的外國人才制度體系勢在必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全球人才的參與,同時也為全球人才提供機遇。面對現代化強國建設對人才的需求,黨中央提出了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大決策部署。全球人才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制度環境的競爭。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面對新目標新任務,必須準確把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發展演進規律,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制度,提高人才資源全球配置能力,積極吸引更多外國專家和優秀人才以各種方式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形成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外國人才制度體系迫在眉睫。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把五湖四海的人才集聚到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來,以高層次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我們要增強對世界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形成適應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制度體系。圍繞高質量發展對外國人才的需求,要堅決摒棄各地方在外國人才制度設計中存在的“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思想,更加注重外國人才作用發揮和效能提升,加快推動我國外國人才制度體系從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提升型轉變。

      教育、科技和人才戰略進入統籌推進新時期,外國人才制度要更加注重與科教制度的協同配合。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協同推進,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系統謀劃,在頂層設計上推動了教育、科技、人才制度協同,也對外國人才制度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按照“三位一體”統籌部署,綜合考慮外國人才的供給和需求、規模和結構、數量和質量,推動外國人才引進政策與人才培養政策、科技創新政策緊密結合,加快以系統觀念形成制度合力,不僅是現代化強國建設和全球競爭的客觀選擇,也是我國教育、科技、人才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新時代新征程加強外國人才制度體系建設

      面對新時代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使命,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思維,著力破解制約外國人才治理效能提升的制度瓶頸,加快形成與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相匹配、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與科技教育政策相協調的法治化、國際化、社會化外國人才制度體系,構建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全球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外國人才制度優勢。

      深化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隨著我國留學生教育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來華留學生的招生范圍和規模逐步擴大。但也存在規模擴張和質量提升不協調、法律法規執行中的“超國民待遇”現象頻發、系統性體制機制改革不暢等問題。為此,要通過深化改革,使來華留學生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更符合國際準則、教育規律和國情現狀,進而確保政策制度的科學規范和穩定運行。在招考制度上,為提高生源質量,建議參照先進國家留學生入學考試制度,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來華留學生學術能力考試制度。在培養制度上,引導高校按照國際通行方式,落實學分制和彈性學制。不斷完善來華留學生獎學金制度體系,拓展獎助學金資金來源。鼓勵創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究型中外合作大學,打造制度創新試驗田。在管理制度上,積極推動制度設計和執行過程中來華留學生與國內學生的趨同化,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以提升管理服務效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建設。

      加快引進外國人才智力的制度創新。引進外國人才智力有利于快速吸收借鑒當今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管理經驗,是我國長期以來推動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戰略方針。早在1983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就作出《關于引進國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設的決定》。立足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一是要優化就業簽證制度。緊密結合國家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需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引才經驗,加快修訂《外國人來華工作分類標準(試行)》,以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類)學科專業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為重點,引進探索推出新型外國人才簽證制度。二是推進外國人才遴選認定機制變革。積極適應外部形勢變化,在外國人才引進中進一步凸顯用人主體功能,淡化政府資助項目、官方人才稱號色彩,加快建立用人單位需求驅動、行業組織評價篩選、政府部門服務保障的外國人才引進遴選新機制。三是加快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借鑒科技領先國家技術移民制度實踐經驗,在現有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外國人永久居留及入籍的立法進程,制定和完善有關技術移民的條文法規,構建完善、規范的技術移民法律制度體系。

      強化統籌形成外國人才制度合力。統籌兼顧、綜合評估,注重制度設計和制定的系統性、銜接性、協同性,是近年來我國制度環境建設取得的基本經驗。在外國人才制度體系建設方面,主要應在如下三方面強化部門聯動和制度統籌,不斷提升外國人才制度合力。首先是求學與擇業的統籌。在重視來華留學生培養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放寬在中國境內高校畢業的外籍留學生在華就業的學歷和時間限制,為在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取得學士及以上學位的外國留學生在華就業提供便利。其次是發展與安全的統籌。隨著大國科技博弈的持續升溫,在注重外國人才引進使用效能的同時,要健全風險防控制度,確保外國人才安全。既要密切關注相關國家最近的科技法律法案和政策動向,加強外國人才法律意識教育和合規引導,又要加快探索建立以契約管理為基礎的外國人才柔性引進制度。最后是管理與服務的統籌。充分發揮地方首創精神,鼓勵粵港澳、上海、北京等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揮先行先試作用,依托自貿區、自創區等制度創新平臺建設外國人才制度試驗區,既要探索設計好管理制度,又要圍繞外國人才的科研工作、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問題,做實做細服務保障制度創新,待條件成熟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作者鈕欽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3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