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善用信息化平臺促家園共育

      發布時間:2022-11-06 作者:周甜甜 徐晟曼 來源:中國教育報

      疫情帶來的幼兒園封閉式管理的強化,對家園共育的落實提出了很大挑戰。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中心幼兒園從2020年12月開始,探索更能匹配當前新形勢的家園溝通方式,打破時空限制,讓家長、教師雙方能通過微信、QQ等線上渠道,及時掌握幼兒動態,互動便捷高效。以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為例,幼兒園積累了在互聯網模式下家園共育的探索經驗。

      良好的飲食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幼兒階段是飲食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而飲食習慣培養唯有家園合力,及時溝通,方能顯現效果。但現實中,家長往往因為各種原因,對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選擇妥協或忽略?;ヂ摼W模式下的家園溝通,有助于家園雙方達成共識、密切配合、持續發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共同促進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

      互聯網的應用使教師、家長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快速了解幼兒在園、在家的飲食習慣情況。通過電子問卷,教師可以輕松全面地了解幼兒在家的飲食表現以及家長的意愿,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教育活動來改善幼兒的不良飲食習慣。

      比如,幼兒園教師通過與家長微信私聊,實現了一對一多頻次交流,方便聚焦個體的具體情況,也方便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個別化指導;通過發送照片視頻,讓家長有直觀感受后,更容易形成共識。教師、家長通過拍攝幼兒在園、在家的視頻或照片,再通過網絡平臺交流,促進教育的一致性;通過建立電子檔案,記錄幼兒習慣養成的軌跡和連續性發展過程,彌補了傳統紙質版成長檔案的不足,也留下了孩子成長的足跡和家園共育的印跡。

      在面臨疫情挑戰的情況下,線上活動有效提升了家園溝通的頻次和質量,也實現了教師和家長的優勢互補及教育效果的提升。家長們擁有不同的知識經驗、專業特長,可以彌補教師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教師的專業能力也能給家長帶來一定的啟發、指導,最終使幼兒受益。傳統的家園溝通模式往往存在教師和家長交流探討不足的問題,而利用信息化平臺,幼兒園教師可以就教育教學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在班級群中進行探討。雙方相互啟發,集思廣益,構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

      幼兒園還通過微信“打卡”的形式,促進幼兒在家飲食習慣的堅持與培養。通過每天的微信打卡,可以培養幼兒堅持好行為和好習慣的恒心。通過微信小程序,家長可以用圖文、語音等形式來進行每日打卡。教師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在微信班級群中發布打卡活動主題,鼓勵家長每日記錄幼兒好的飲食習慣。同時,教師利用網絡平臺,經常組織線上親子活動,既促進幼兒飲食習慣的養成,又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例如在微信班級群中開展的“親子一起光盤”的活動很受歡迎,大家都積極曬出一家人吃飯“光盤”的照片并紛紛留言,認為這樣的活動既幫助孩子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又促進了家園互動,一舉多得。

      網絡資源本來就很豐富也容易共享,教師、家長找到可以助力孩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網絡資源后,也會在班級群進行共享。有的家長還會結合自身的職業特點或優勢,制作相關資源,分享到班級群。在這種線上形式的積極交流中,家園溝通的熱情得到進一步激發,雙方在同向運轉和同頻共振中實現和合共育,共同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健康快樂成長。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中心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06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