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凝聚合力提升協同育人專業水平

      發布時間:2022-11-20 作者:李洋 來源:中國教育報

      開欄的話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強調了家庭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必要性。為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推動家庭教育在新時代的新發展,自本日起,家教周刊開辟“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師生談”欄目,歡迎廣大讀者關注。


      黨的二十大將“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和“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寫入黨的政治報告,立足于新時代教育發展規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進一步強化了家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家庭教育工作,凝聚家校社協同育人合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強政府統籌,健全協同育人工作機制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的戰略部署,各級黨委政府必須統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發展,在制度設計、規劃安排、資源整合等方面,充分發揮現代化治理協調能力,從而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實現家校社融通與合作。

      加強政府統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健全完善政策法規,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根本保障。應進一步細化現有的政策和法律法規,明確家校社各自的具體責任和協同的具體方式,使家校社協同育人落到實處。

      二是統籌協調各級職能部門,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組織保障。各級政府要明確和落實各項工作責任,圍繞推進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和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兩大重點,從組織屬性和功能實現等維度認真謀劃、加強聯動、分工負責,著力協調好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的關系,明確和壓實政府職能部門的責任。

      三是著力推行平衡互補理念,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思想保障。一方面,要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納入現代教育制度體系,與學校教育同等看待,并從根本上轉變現有的教育理念,確保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構筑平衡的主體關系,為形成育人合力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也要在教育方式、習慣養成、資源供給以及成長環境等方面明確家校社協同、互補的共育思路,為實現最佳育人效果提供理念指引。

          明確權責邊界,發揮協同育人獨特優勢

      從現實情況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一直存在邊界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僭越,本應屬于學校教育的各項職能,越來越多地被轉移到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中,最終導致家校社合作規則、秩序和責任的錯位、越位與混亂。

      要改變上述狀況,首先必須厘清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職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為不同的教育形態,有著各自獨特的教育職責、價值功能和活動空間。其中,學校教育主要承擔的是知識傳遞功能,家庭教育主要承擔的是生活教育功能,社會教育主要承擔的是實踐體驗功能。三個主體既要明晰自己的邊界,也不能越過對方的邊界,要在尊重彼此職責、權限的基礎上,力爭使各自的教育功能發揮至最大化。其次也要明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間的關系。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是基礎、社會教育是依托,三者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和諧、統一的現代教育體系。新形勢下,伴隨學習型社會和終身學習體系的創建,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為學校教育附庸而存在的時代已徹底結束,家、校、社成為平等的教育主體?;诖?,為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必須秉持新時代的大教育觀,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整合優勢。

          增強專業水平,提升協同育人實踐成效

      當前,同學校教育工作相比,家庭教育工作和社會教育工作的專業性都有待提高,家庭教育存在定位不清、方法不當等問題,社會教育則表現為功能弱化、缺位較多,家校社協同育人三方人員的專業水平存在顯著差距,協同活動取得的實際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針對上述情況,必須從提高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專業性入手,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及三者相互協作的專業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首先,要把家校社協同育人視為一項專業工作,各級教育部門和科研機構要組織專業化的研究團隊,圍繞家校社協同育人涉及的理論問題、實踐問題等開展深入系統研究,形成系列科研成果,并以此為依據規劃、組織和開展協同育人活動。其次,要提高家校社協同育人相關人員的專業能力,學校要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與服務的專業水平以及與家長有效溝通的能力,家長要主動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社會要增加面向學校的公共教育資源的開放以及面向家長的優質家庭教育指導資源的開發。最后,要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評估體系,對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評估,從而提升協同育人的實踐成效。

      (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習近平關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論述研究”項目[GYJ2021012]的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20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