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8次課程改革從2001年啟動,歷經20余年,取得很大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比如缺乏體系構建,知識碎片化、點狀式現象還比較嚴重;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課程整合的力度不夠;以大數據、神經教育學、腦科學等為支撐進行課程改革的探索還不夠深入;等等。知識建構理論為解決這些問題、整體推進學校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知識建構理論改變學習觀
知識建構理論是學習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一種新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中心、活動中心、意義中心”,認為“情境、協作、會話、意義”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認為學習應引發新知識的持續創造與提高,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可以進行知識的建構,知識建構伴隨著人的終身學習。
知識建構理論自西方國家引入,強調“真實問題的提出”“學生是積極的認知者和協同責任者”,這與杜威“從做中學”思想以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有著內隱的一致性;不僅如此,與課程改革的主要精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訴求及課程標準強調學科實踐的思想亦非常契合。在學科課堂及跨學科課程教學中堅持知識建構教學,有助于學生成長為積極的認知者,讓學生在主動提出觀點、持續改進的過程中建構知識,實現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和溝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融合發展。
知識建構教學改變課堂學習樣態
傳統課堂是教師“傳遞”知識,學生“獲取”知識,其假設是“人的心智是知識的容器”。知識建構課堂教學是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創造性活動,教師的責任在于給學生創設適合探究的環境,鼓勵每個學生表達觀點,讓學生做主自己建構知識。
學科課堂中,教師應就教學主題營造教學情境,鼓勵每個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就各自選擇的問題進行多元觀點的表達,大家互相補充、質疑,進行小組內知識建構。在此基礎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匯報,完成觀點的概括和升華,實現班級社區的知識建構。知識建構教學使學生之間不斷進行思維的碰撞,學會傾聽他人,有利于增進學習者之間的感情,提升學習的主動性。
知識建構教學不僅應在學科課程教學中實施,在跨學科課程、課后延時服務課程中都應獲得充分體現。在當前實施“雙減”政策、“五育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打破學科界限、提升課后服務課程質量等是改革的重心?;谥R建構的主題教學或跨學科教學聚焦特定主題,以真實問題的解決為主線,能實現學科內知識的聯系、不同學科知識的適度整合以及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領域的聯結。譬如開設“幸福田園”主題課程,可內隱數學、科學、勞動、藝術等課程,學生通過不同任務的學習,進行小組內外的知識建構,能實現跨學科的、“五育融合”的綜合學習,同時獲得豐富的班級社區知識。
作業中的知識建構,使作業有趣、開放、有深度
作業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在知識建構學習中尤其重要。教師可在常規作業之外設計“知識建構”作業,其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維品質。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繪制當天學習的知識體系圖,讓學生學會回顧學習內容并構建知識體系,以驅動學生主動反思、自主學習;讓作業與生活聯系,借助完成作業拓展生活經驗,語文、英語學科可以設計合作型、互動型作業,譬如語文學科中的情景劇表演、收集關于春天的詩歌、學完“signs”(標牌)一課后到街頭找一找公共標識,數學學科可以設計操作型、調查型、查閱型作業,譬如設計最節約的“購物清單”、查閱故事增加對數學史的了解,等等。
知識建構型作業改變了作業形式與評價方式,縮減了刷題、抄寫等機械練習,可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深度學習,借助完成作業拓展生活經驗,使“雙減”背景下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落到實處。
班會課程中的知識建構,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
運用知識建構方式開展班級常規教育,可視為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教師可針對班級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細節入手,用知識建構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商討,鼓勵學生表達個人觀點,共同擬定大家都認同的班級規范并執行。學生成為班級真正的主人,因為是自己提出并認同的共同規約,學生更會自覺地互相提醒、自我約束。譬如可開展“我的抽屜我整理”“課間文明小秘密”班會課程,讓學生圍繞班級中出現的不良狀況、存在的真實問題,通過互動提出多樣化的觀點,隨著深入的討論持續改進自己的觀點,分析利弊,最終形成問題解決的思路及具體方法。這種“民主化”的知識獲取方式,能夠促使學生自主地整理自己的書桌和抽屜,自行約束自己的課間行為,更加主動地維護班級整體的衛生和榮譽,逐漸生成集體榮譽感,確立主人翁意識。
知識建構型班會課可以激發學生自主管理的深層次需求,讓學生學會自我診斷,提高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反思及規劃的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班會課程不再僅僅是班主任給學生“講規矩”,課程內容會越來越豐富,班級氛圍越來越活躍。
知識建構是回歸課程標準、給學生營造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行知識創新的過程。實施知識建構教學,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積極的認知者,讓學習真正發生。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17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