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數字化戰略行動孕育新的教育文化

      發布時間:2023-03-18 作者:李玉順 來源:中國教育報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踐已超越先前意義上的資源、系統、評價及模式發展,走向場景、業務、機制和文化的創新,國家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速了教育變革進程。當前,這一發展動能正催生出新的教育文化,并反映在教育治理、網絡研修、共同體建構及科技向善的價值追求等諸多層面。

      科技賦能的教育治理文化。歷經學校信息化、區域信息化和“互聯網+教育”多模式發展過程,教育數字化發展面臨著深刻的時代性挑戰。一方面數據賦能的現代教育治理給教育管理帶來了時效性、動態性和精準性的特征,跨域合作、跨部門合作逐步成為常態;另一方面,課堂教學實踐邁向以素養為導向的全過程育人,教師的跨學科教學實踐能力、持續性表現性評價能力等專業發展需求越發強烈,這些教育實踐需求反向訴求教育治理的綜合性與協同性。因此,多主體協同是教育數字化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學校治理上,應推動校本化教研、科研、教學及教師發展的協同;在區域治理上,應推動面向學校業務域的流程化協同,建立協同、對話、創生、共享的區域教育治理文化。加強橫向、縱向協調聯動,建構縱橫相通的數字教育治理文化環境,確立齊抓共進、運轉高效和協同發展的教育數字化管理新思路。制定保證多主體協同發展的引導性政策文件體系,構建政府、中小學校、高校、家庭和企業等多方參與聯動機制,建設權責明確、協同精細、流程優化的協同教育服務機制。推進各類管理數據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和深化應用,打造“多元參與、高效協同、精準時效、開放共享”的教育綜合治理新生態。

      “互聯網+”賦能的研修文化。服務教育數字化戰略,亟須更新教育觀念、升級育人模式、創新課程形態、發展課堂生態、推動評價樣態,最終落實都需要教師隊伍專業能力水平的整體提升。這需要深刻的、廣泛性的教育文化變革,應大力推動“互聯網+”研修文化的創新發展,應發展多層級“互聯網+教研”生態,以適應“引領與保底”“伴行與共生”特征需求的大規模、高層次現代教師專業能力發展需求。

      為此,應進一步創建新時代“互聯網+教研”理論體系。立足中國大地教育實踐場域,以多層級理論專家及一線實踐專家引領,推動教師發展領域的廣泛匯聚、跨域對話、群智協同,以自下而上實踐生成的視角,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貼身的伴行力量。立足現有教研體系,開放性建構互聯網環境下師范高校引領、多領域專家合作、行業旗艦平臺協同、服務生態融合的新教研,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及持續迭代發展,為教師提供針對性、精準性和時效性的專業學習體驗。

      虛實空間融合的共同體文化。教師是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關鍵角色,教師專業化發展除了需要注重提升其專業知識及教學技能外,還需要注重數字素養以及學習科學、腦科學等知識域的學習,需要從創新開放性、富有韌性和發展張力的新組織形態中獲得終身發展的能量。要著眼物理空間和網絡虛擬空間的融合,建構時空、地域、機構、人員等全要素重構的教育數字化實踐賦能體系,形成多層級、區域性、主題化的互聯網教研共同體。

      共同體通過跨校、跨區域現代化教育實踐,圍繞課程、課堂、評價和立德樹人等主題,創新互聯網化教研、教學和虛擬組織產品與服務,開展群智性、開放性實踐與對話。在多樣化網絡研修實踐共同體中,參與教師基于共同目標、共同愿景,開展共同主題的共同體模式實踐,實現教師身份從新手到專家的動態轉變,助力廣大教師的專業成長。

      科技向善的創新育人文化。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性應用,特別是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技術元素廣泛進入教育教學核心地帶,沖擊和改變著整個教育系統生態和教育秩序,尤其體現在人文價值、教育中的人倫關系、教育結構和教育價值等諸多方面。同時,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本身由于缺乏有效的技術標準、合理的倫理限度及“強制性”法律手段加以規約,其引發的倫理爭議嚴重制約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現實挑戰,也在實踐上給一線教育管理者帶來了現實困擾。在育人為本、科技向善科技倫理原則下,教育領域科技應用要面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涵蓋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等維度,因此,要進一步探索構建人工智能與教育更自然更融合的未來教育新生態,培育與發展科技向善的創新育人文化。

      (作者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信息化教學專委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18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kinorev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愉拍自拍视频一区